一天结束,准备洗澡睡觉。突然想起小哥在书房里,就去检查下他是否以看书之名在玩手机,书桌上扫了一眼,手机不见了,只看到个光零零的充电线。忙完,再去书房看,手机回来了,插着充电线躺在书桌上。
问小哥是不是他把手机藏起来了?答没有。
但我刚刚进来看时,只有充电线没有手机。这次进来看,手机在原位。除了他还有谁?但小哥拒不承认,让我瞬间怀疑自己看花了眼。
小屁孩一直唠叨说不是他,真的不是他。心想,房间里只有我们两人,不是你,就是我,难道是我么?我刚才在洗澡!
小哥仍然不停地唠叨“不是我,不是我,真的不是我”,唠叨的烦,就喊了声别唠叨了。小哥说,“我说不是我,你嫌我唠叨,我不唠叨你就说是我。”
貌似还真是这个理,这小子把我的辩论逻辑都学会了。
为什么要他承认呢?因为不承认就是挑衅我的智商,挑衅我福尔摩斯般的严密的推理能力。
承认对我来说很重要么?相比真相,承认对我来说不那么重要,承认与否,已经坚信自己推理的是真相,或者接近真相。不那么重要,是因为相信小哥在家里在玩手机方面给我耍小心思,玩猫捉老鼠的游戏,而不会发展成在外面偷别人东西。
让他去睡觉,仍然在唠叨,且带着眼泪,“真的不是我,真的不是我,以前有几次是我,但这次真的不是我”。
不胜其烦!尤其快睡觉时,耳旁唠叨不停!
此时的场景,不禁想起来我大约是初中1年级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被我老妈问过好几次是不是偷拿了她10元钱。我也真没拿,并把这件事写在了当时考试作文中,老妈也看过那篇作文,我的呐喊。
没怎么想过这件事,直到20多年后的今年发生了几件事,都是感觉自己受到不公平对待几乎拍案而起(当然明白社会没有绝对的公平),才意识到公平成了我的心理追求,不公平成了我的情绪按钮。
还想起来,Y先生在家时,也曾因什么事问过小哥,先是不承认,后来在他爹先生大声质问下,才承认是他。当时我很想替小哥说话,但想想小哥在我面前的嘴硬,就没吭声。
原来我和Y先生,一类货色!他在家由他质问小哥,由他扮了恶人,我扮了好人,还觉得他不公平的诬陷小哥。
自己对小哥的怀疑,无疑是原生家庭的无形影响。
原生家庭这个词最近很热,貌似有点什么风吹草动都能和原生家庭联系起来,有人质疑原生家庭背了很多不该背的锅。别人的经历不清楚,但以自己为例,家庭对自己有影响,有好的也有坏的。对于不好的影响,不应该是改变自己,自我成长的障碍,因原生家庭不是原罪家庭,放在当时的大环境,父母也是想尽力给我们最好的。
意识了原生家庭的影响,其实问题已经解决了一半,因为已经知道自己不知道,而不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懵懂状态。
意识到了问题的来龙去脉,怎么解决,应该是见仁见智吧。还没想到合适的解决方法,但有个大方向,那就是把家庭好的传统传下去,不好的影响,到自己这里为止,有意识地切断,改变。
有意识的改变,不是件容易的事。小哥撒谎时我该如何回应既不伤他面子又表达了我的看法点到为止?如何摆脱旧有的第一反应是怀疑的模式,而生成新的模式,来和他沟通?且看下回遇到事情的分解。
ct.�����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