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人生都是创造出来的
常有人把他们的人生当成自己创造出来的。我并不鼓励你用创造者对待愿景的方式去对待你的人生。但是,你的人生的确有可能是你创造出来的。如果你不只是反抗或顺应环境,你的人生将会截然不同。你自己的人生也可 能成为独立于你之外的真实存在,若真如此,你就可以用自己想要的方式去形塑它,塑造它,改变它。当你能做到时,你可以尽情把自己的人生发展成独立于你的存在。你可能会成功或失败,但不会因此出现认同危机。
当你的愿景开始独立于你而存在时,起初你也许会觉得不太正常。但这就像你与另一个人变熟稔的过程。一开始你对对方会有第一印象。假以时日,你越来越了解对方甚至,认识自己的愿景以后,过了许多年你才讶异地发现它有一些新特色。
「愿景」到你想要什么
常常有人不问自己想要创造什么成果,只会自问如何获得成果,还有如何解决问题。当我帮各类组织进行咨询工作时,「你想要创造什么成果」这个问题让许多经理人都备感为难。他们给的答案通常模模糊糊,一点也不直接,并未真正表达出他们想要什么。有时候他们说出来的是一个他们甚至无法说清楚的问题之解答,或者是他们认为自己需要的做事方法。例如:
我们需要一个可以研发出评估方法的系统,藉此帮我们评估客户可能觉得什么是有帮助的。
我们需要一种能帮使用者在非传统媒体营销的营销手法并且为未来的使用者提供案例。
我们想要找出策略目标,让我们能重整各部门,加强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如今,不论规模大小,我们常听见公司内部有人说这种话。最流行的管理技巧就是为组织的目标或使命下定义,而描述的内容通常模糊含混。但许多组织内的团体还是持续撰写类似的使命宣言,只因这已经变成了企业文化的一环。根据使命宣言,他们拟定了目标、设计了战术、分配了工作、安排了会议,但成果却很有限。为什么?因为这些人仍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我常常花很多时间与大公司高层主管合作,帮他们描述他们想要什么成果。
是因为这个问题真有那么难吗?不是。是因为许多高层主管没有养成习惯,把他们「想要的」跟他们「认为可能的」分开来。他们身上的另一个包袱,是过去他们所受到的管理学训练老是喜欢使用含糊的语言、不清楚的概念、心理学的管理教条,还有受限于反抗——顺应取向。
查理•基佛用以下的文字来描述组织里的这种情况:
不幸的是,事实上在现代美国商场上,大多数的计划都是从反抗 ——顺应取向的角度去制定的。各个组织透过精巧的方法来确认自己所面临的现状。各组织打算盘时所根据的,是现有的财务状况、人员量能,还有目前可以创造出来的产品。它们仔细检视的包括竞争对手的能力与可能的回应,还有可能会探取的立法行动等等。
将这些要素拿来进行彻底与完整的分析后,各组织接下来进行的 是几近悲剧性的步骡:根据环境因素规划出能让公司表现最大化 的行动。基本上,这些组织总是会说:「从这些环境因素看来,我们最多可望做些什么?」
想象一下如果组织内部的人可以透过创造取向来探取行动,结 果会怎样他们会先做规划,一开始是先决定想要创造什么,因此基本上会变得认真面对自已。接下来,他们会分析现状(也许分析的方式跟过去一模一样)。然而,此刻他们只是用分析的结果来搭桥造路,藉此通往自己真正想要的结果这就是组织的迈向卓越之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