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虚拟作品,若遇雷同,纯属巧合……万勿对号入座。
3
都市之声的美女记者兰叶,在这个周一的清晨,被堵在水泄不通的南环路上,寸步难行,进退两难。于是,这才拧开车载收音机,一听,那就是李明仁夫妇报警后,公安局在查询几天无果后,这才通过电台播出的一则寻人启事。
在这一天,寻人启事其实也同时出现在了本地的电视和报纸上,还有网上。只不过,当时,兰叶开着车,身边没有电视和报纸,而且每缝开车时,她都觉得在这个运动的小铁壳里,收音机是了解外界最方便和最快捷的通道。
兰叶不知道的是,为了寻找孩子,在众多媒介体上,兴师动众地广告,几乎就是一个全频道的在寻人。这种情况,在渝洲市建市几十年来,真的,那还是第一次。
而在这件事中,记者兰叶和工人李明仁夫妇,假若不是这个缘由,哪怕尽管同处一个都市,但人海茫茫,那完全也可能是一辈子,都不会有什么交集的。这个孩子失踪的事件,把几个人,还有其他相关的一些人,都先后关联在一起了。而这些相关的人及事,在兰叶后来的介入中,她习惯性地还是用了个词:“点”来指称。
应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癖性,不作褒贬的话,那美女记者兰叶在采访笔记中、或在与同行的交流中以及在电脑和手机上,她自己为了便捷,宜于梳理和分析,常常喜欢用那个词“点”来特指。
点,这是她自用的一个特指词,可能是除她之外,再无二人使用。它源于一次兰叶随市电视台的航拍。那次,当直升机从电视台三十八层的顶楼停机坪,呼啸旋转着,几近垂直地上升时,随着距离这高楼林立的都市越来越远,人与物也越来越小。这时,兰叶突然产生了一个感觉,要是在太空之中,俯视这个城市,只要是在能见度允许的可视范围内,你看得见的大街小巷,是不是就象大小不一的河床呢?而在那些宽宽窄窄的主街和支巷里,缓缓急急不一的移动人儿,只能俯视的那些小小的,黑黑的头顶,不就象是一粒粒漂浮着的小黑点吗?
说实话,作为一个跑城市社会新闻的外勤记者,兰叶可以说是“阅人无数”。整日在这个人潮涌动的都市里,从高楼大街到单位商场,从茶楼会所到背街小巷,还有企业机关,学校街道……她每天就是在茫茫的人海里遨游。从天一亮,起床,出门,上工,放眼所至,无非都是人,人,人!
慢慢地,随着对人的了解日渐加深,在喜欢作哲理思辨的她看来:这个世界,或许很难寻找到两片相同的树叶,但是却不难发现两个甚至更多相同的人。而且阅历日广,她还发现:人,不仅是可以在内在上,进行性格气质的划分归类,而且似乎连外貌长相,身态姿势也都会有雷同的地方,真是“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啊。这一点,让对心理学这些也颇感兴趣的她,感到甚是惊喜。
于是,在兰叶的工作层面上:人,在她眼里,都简洁成了一个个小点,整日里是在平面和立体中移动。不知对否,至少她觉得这样的理念,有利于她对人的观察,分析和理解;采访的时侯,也更加胸有成竹,很宜于高屋建瓴的。
于是,以渝都《都市之声》的美女记者兰叶的这个观念来看:
在一个人口上千万级的特大都市里,某一天,有一个叫李可或张可、王可的小孩失踪了。可以说,这就如一滴水珠落入大海,是砸不出多大的浪花来的。这件孩子的失踪事件,顶多也就是除了他身边的至亲好友,同学老师,会受到波及,感到焦灼和痛苦外;至于其他的人,可能就只是象一粒石子扔进了水里,溅起的波纹涟痕虽然也会由中心向外围荡漾开去,但是却会越到外围越显平缓,直至最后消失,无痕,归于平静。这一点,想来确实也不奇怪,在上千万人聚集的生活圈里,人就象无数的黑点在飘飘浮浮,沉淀下去一些黑点,那会有多大的影响呢?
生活啊,多么就象一条河啊;人,就象游弋其中的鱼:不过是沉沉浮浮,时起时落。
须知,象在我们这样的特大都市里,每天有哪点失了火,哪里有人跳个楼;房倒了,车祸了……虽说并非人之情愿,但是,却是无法完全避免的,很正常;防患未然,却出乎意外,没办法呀!
所以,这个让坐在车里的兰叶,引起注意的寻人启事,除了记者的职业敏感,也还另有他因。不然,就会如几天前,心急如焚的李明仁拨打报警电话,接警的警员却是见惯不惊,只是沉着有序地按照工作程序,一一问讯记录后,然后,就按常规的工作流程报了上去一样。
这一点,就跟医生抢救危重病人一样,家属急得呼天抢地,医生却一脸冷静,照章办事,那都是一样一样的呀。(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