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 文中子著久住青山Lee解
服人者德也。德之不修,其纔必曲,其人非善矣。
【译文】让人信服的是一个人的品行。不培养品行,人的纔能就会用於偏邪,他的下场便不是善终了。
解:一般来讲,智更容易让人起信,但是往往害人害己的也是智之所发,其本还是心位不正。 不修德之才,应变所必需,堪长久之所弃也。
其实不必用善或者恶去区分人事,毕竟大多数人立善恶后就是执于此而朋党聚。世上最危险的便是不结朋党,但是只要结于道律而不惑于心,终究是路行虽难终致于康庄。前半段路如果取巧,后半段多是独品其涩。人生如茶,苦入口终是要回甘的。
纳言无失,不辍亡废。小处容庇,大节堪毁。敬人敬心,德之厚也。
【译文】采纳他人的建议就没有缺失,不中途停止就不会前功尽弃。小的地方存有缺点,大的节操就可以被葬送掉。尊敬他人就要尊重他人的思想,这是提高品德的关键处。
解:入耳之言或者不入耳之言,入耳后总是要有回音的。节这种东西,不必看得太重要的,有时候有点小疵,还是好的。做人还是如玉有瑕的好,毕竟瑕不掩瑜。无瑕之玉,往往难全。先是求全玉,再来就是不忌瑕。人敬者,吾敬之;人不敬者,吾亦敬之。敬人敬心,并不能仅仅如例文所诠释。此处“敬人敬心”首先是诚己之心以自敬,而后遵道而敬人,敬其人者发乎德善,敬其心则是合乎礼。此所谓道、德、礼一体,诚、敬不二。
诚非虚致,君子不行诡道。祸由己生,小人难於胜己。谤言无惧,强者不纵,堪险其德焉。
【译文】真诚不能靠虚假得来,所以君子不使用诡诈之术。祸患由於自身而产生,小人很难战胜自己。对诽谤的话不惧怕,对势大的人不放纵,以此可以验证一个人的品德了。
解:“强者不纵”是驾于势而不纵虐而失其心。
不察其德,非识人也。识而勿用,非大德也。
【译文】看不出人的品行,就算不上会识别人。能识人却不能任用他,就不能说是德高者了。
解:识人艰,故世上真正识人者稀。那些所谓的人力资源师不过是井底之蛙罢了!那些所谓的证书,就是笑话的证明。
写在后面的话:我最近一直在临摹王通的《止学》,因为看了《日课十二条》,深有同感,所以每天也临摹楷书止学一遍,至少。我也不止一次将《止学》推荐给朋友,可惜都把它当知识看,看完就扔了,间或有点心得的写篇读后感,之后就舍弃了。我在这里又忽然想到《老子》那句:上士闻道,勤习之;中士闻道,或亡或存;下士闻道不一定大笑之,可一般会弃之如敝履。
我也一直在想,读书人读的都劝人向善,做好事,为什么最后社会这么复杂?大概是因为读书的目的和怀的心思深浅不一。其实无论读书、言谈还是做事,归根结底还是为了自我的成全,不过这种成全有的是私欲,有的是公务,有的是明明德、止于至善。社会在发展,可是人心并未进步多少。倒不是善忘,而是根本就不知道吝惜前人精华。每一个生命说是独一无二,也不过都是在重复历史的故事。几千年来,有几个人跳脱出爱恨情仇、喜怒哀乐来真正的通透的活过?倒不是为了追求活得通透,通透也只是我们和这个世界打交道的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