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塔寺的玉兰花
听见声音 钙的声音
从岩石里 荡出涟漪
柔软了吴带 也柔软了曹衣
有昆仑于眼底静默
有平仄的风 周旋于汉唐的赤脚
银杏的青衣 掩白玉兰的粉面
拖一段水声 道 “施主请了”
时光一退三叩首
趁着阴雨 跌落进
有太多无常 太多人
背手撒尿的地里
2022年4月1日20:56:13
昆仑奴驯兽师
后记
其实,最初是因为忽然就喜欢上了摄影,又觉得玉兰花这张照片,还比较满意,所以就把它放到《图片训练营里面》私密着。有一天,忽然记起日更起码需要100字,手头又没有满意的照片,就拿这首诗凑凑数。也就是说,图片和诗的关系不是特别的近。有友友在评论区提问就赶紧赶过来做个补充。
灵感来源于这座雕像,在石头上雕刻出衣饰的那种吴带当风和曹衣出水的感觉当然不容易,所以才觉得古人的智慧、文化十分的了得。
其实第一段,是一种倒叙的表达方式。这段翻译过来就是,当我站在这座雕像面前,它的纹路是那样的清晰流畅,诗人能感觉到那个昆仑奴肩上的披肩棉布的质感,以及手握缰绳的力度、面部的表情,都传达出一种自信——一种民族的自信和自豪;又因为石头里面含有钙的成分,可以暗喻骨气和脊梁,所以我把这种感觉合二为一,称之为听见钙流动的声音。
第二段承接第一段,有资料称古代的驯兽师大多数为昆仑奴,所以使用昆仑一词,暗喻华夏的文明。之前发的稿子里面用的是眼里,这次改为眼底,感觉意义又深了一步。
第三段的灵感才真正来源于这棵树。
总觉得,只有戏剧才能够表现历史的时间性,戏剧可以压缩和升华历史。这段是纯画面感的描写,为第四段做准备。
至于技巧上,先搞个小的、虚的,云里雾里的让读者摸不着门,挠他们的脚底板,叫他们不由自主,就自己往下读。
第四段与前面三段的反差有点强烈,也是故意为之。
我总是觉得,对于过去那些流逝的时光,有太多的遗憾。
套用现代流行的一句话“你不遗憾,遗憾的就是别人”。不是还有句话叫做“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也如是”这句话吗?在这座历史的舞台上,拟人化的时光“一退三叩首”过去和现代交换了角色。那个带着满腔遗憾,即将推出历史舞台的拟人的“古代”,在这个高高在上,有着无限优越感的拟人“现代”面前,黯然退场时,还保持着它最后的优雅和体面,消失在锣鼓升平的现代洪流之中。
2022年4月16日16:12:5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