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尽寒来又逢秋,细看中国的诗词歌赋里,那些秋山秋水秋草秋木秋风秋雨的描写,都透着淡淡的悲凉,悠悠的伤怀,中国文人多有悲秋情结。
从儒家思想树立的文人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治世之志开始,到宋真宗赵恒的劝学诗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文人读书获取功名冶世,一直是文人之理想,毕生之报负,然而现实中,不是所有的文人都能仕途顺利。往往怀才者,却不能够施展其抱负,理想不能够实现。撼终不可得之志,何其悲也,当然也有对生命的感叹,人生之短暂,生命如白驹过隙,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于是文人墨客便把心中的苦闷赋予了秋天。
中国文人的悲秋情怀,从先秦宋玉的《九辩》发端,一发而不可收拾。古人讲究天人合一,心向自然,自然之春花秋月,寒暑更替洪荒亘古,是无欲无求的,但文人更愿意拿自然来代言,托物言情志。
少时不识愁之滋味,在黄土高原的怀抱里,所体会的秋是盛大的,天空高远湛蓝,大地秋实红叶,在梁梁洼洼间正收获着这一年的辛劳的人们,带着喜悦的神色走进晚风里,收割后的土地也带着欣慰的温暖,不知悲秋从何说起。
后来读郁达夫《故都的秋》体味了秋的味道里那一丝“清凉”,读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读《红楼梦》里林黛玉的《秋窗风雨夕》秋风秋雨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后主李煜的;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苏轼的;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还有欧阳修的《秋声赋》里所表现出的人生艰辛,秋声戚戚,才深感文人悲秋之意,文人用秋表达了,仕途坎坷、人生苦短、甚至是怀乡、甚至是相思。
中国的古诗人,多是些不得志的文人士大夫,带着病态的颓废伤春悲秋。悲秋,是一种美的“毒害”,文学作品把瞬间的美格定成永恒,穿越时光与我们相会。那种令人窒息的伤感,所带给我们的美,有时候又往往使我们陶醉,就像日本文化里的死亡之美,在村上春树、在川端康成、笔下所表达的凄美,有时候文人墨客也给与其极高的赞誉。悲秋情怀,栖息在文化的脉络里,栖息在历史的脉络里,在现实与理想的距离中,清高的诗人常常把理想高举,在现实中又一次次跌倒,在生死流转世俗沉浮里,一曲悲秋词,一杯酒,抒发着人生际遇家国情怀。
初见千山雪,原创10、2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