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中华传统经典诵读|《老子》(十三)

中华传统经典诵读|《老子》(十三)

作者: 赤松在路上 | 来源:发表于2019-11-02 22:01 被阅读0次

来自沉墨国学经典诵读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解读

道永远顺任自然,不造不设,好像常是无所作为的,但万物都由道而生,恃道而长,实际上却又是无所不为。

侯王若能守着这个道,万物就会各顺己性,自生自长。

然而这种状态并不能长保,在万物生长繁衍的过程中,难免有欲心邪念,这时唯有以道的本质“无名之朴”,来克服这种情形的发生。

一旦没有欲心邪念,能够归于沉静不乱,那么,天下自然就上轨道。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解读

上德的人,对人有德而不自以为德,所以才有德;下德的人,对人一有德就自居其德,所以反而无德了。

因为上德的人,与道同体,道是无所为而为,所以他也是无所为而为;而下德的人,有心为道,反而有许多地方却做不到了。

上仁的人,虽然是为,却是无所为而为;上义的人,尽管是为,却是有所为而为;上礼的人,就更过分了,他自己先行礼,若得不到回答,便不惜伸出手臂来,引着人家强就于礼。

由此看来,失去了道然后才有德,失去了德然后才有仁,失去了义然后才有礼。

礼是表示忠信的不足,等到步入礼的境界,祸乱也就随之开始。

智慧不过是道的虚华,是愚昧的开始。

至于以智慧去测度未来,更是愚不可及的事。

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以忠信为主,而不重视俗礼;以守道为务,而不任用智巧;务必除去一切浅薄浮华等不合乎道的,而取用敦厚质实等合于道的。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jué)。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榖(gǔ),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解读

天地万物都有生成的总源,那就是道,也可称为一。

自古以来天得一才能清明,地得一才能宁静,神得一才能灵妙,谷得一才能充盈,万物得一才能化生,侯王得一才能使得天下安定。

这些都是从一得到的,否则,天不能清明就会崩裂,地不能宁静就会震溃,神不能灵妙便会消失,谷不能充盈便会涸竭,万物不能化生便遭绝灭,侯王不能处理天下准则便会被颠覆。

所以贵乃是以贱为根本,高则是以下为基础。

且看侯王的称孤道寡,不就是以卑微为出发点吗?

明白这个道理的人,绝不会强要为玉让人称赞,也不会死心为石让人非议,因为偏执任何一方的荣辱都不合乎道,就好像取走马车的任一部分就不成为马车一样,道必须是完整的。

本篇解读来自林语堂《老子的智慧》

诵读音频请关注沉墨国学经典诵读公众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华传统经典诵读|《老子》(十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awhb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