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大学》18:治国在齐其家

《大学》18:治国在齐其家

作者: 花石冈 | 来源:发表于2022-12-25 11:46 被阅读0次

    《大学》18:治国在齐其家

    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尧舜以仁爱之道统率天下,民众追随他们实行仁爱之道,世道充满仁爱;桀纣以暴虐之术统率天下,民众追随他们实行暴虐之术,世间充斥暴虐。统率者的命令与自己实际的偏好相背离的,民众不会追随他。所以,有德性修养的君子,会先要求自己做到,然后再去要求别人;先要求自己不做,然后再去禁止别人。回避对自身的约束与要求,不采用推己及人的恕道,而试图让人心甘情愿地按自己的意思去做的,从来没有成功的先例。所以,治理邦国的关键在调整、处理好家庭、家族的关系。

    关于“治国在齐其家”的大道理,前面已经讲过。毕竟在那个时代,婚、嫁是部落间形成稳固政治联盟关系的重要途径。而能够统御起若干个部族的力量,在政治资本的形成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这里,作者试图进一步说明的,实际上是“一言偾事,一人定国”的道理。

    一、治国者的偏好

    尧舜偏好仁爱之道,以仁爱统率天下,天下的民众便追随他们实行仁爱,于是仁爱便充满天下;桀纣偏好暴虐之术,以暴虐统率天下,天下的民众也追随他们实行暴虐,于是暴虐便充斥天下。

    在上位者,不拘有什么样的偏好,都会对下产生不断放大的影响。“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在上位者的不当偏好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统率者的命令与他自己的偏好相背离时,民众是不会信从的。大家更宁愿信从在上位者用行动,而不是用嘴巴下达的“命令”。统率者怎样说,人人可以听闻。统率者怎样做,一定是由他的妻子儿女,由他的父母兄弟,一点点向外波及的。换言之,统率者最难以欺瞒的便是他的妻子儿女、父母兄弟。民众一定会从统率者妻子儿女、父母亲族兄弟身上获得蛛丝马迹,一旦发现统率者的命令与他实际的偏好不相吻合,民众是不会信从他的。

    治国者的偏好无所隐藏,也无从隐藏。而这个无所隐藏、无从隐藏的偏好,迟早会成为他治国的助力或阻力。这一点,早在他修身、齐家时,便已经注定了!

    二、推己及人的基础逻辑

    儒家治理天下的基础逻辑是“推己及人”。按孔子的说法分为两层:一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二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两层意思,与这里所讲的“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和“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几乎是一一对应的。

    关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道理,前面作者已经讲过了。“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民众绝不会信从那些偏好与命令不一致的统率者。嘴里下着向东的命令,身体却试图向西的家伙,绝对不能信赖。反过来,作为统率者本人,不但要在“格物、致知”上“诚意”,在齐家、治国上,更应该“诚意”,不要下达自己并不真正笃信的命令,更不要做自己不愿意加诸己身的倡议。对待民众要像对待自己的内心一般“诚意”,不能欺罔。

    推行什么,要从内心的偏好出发,正心、诚意,不能欺罔。禁止什么,更要从自身的约束入手,自己能做到了,再去要求他人。

    自心和自身实际上是“推己及人”这个底层逻辑的根本一环,自心的关过不了,自身自然难以实行,在家庭、家族内部自然也难以过关,最终也无法在治国层面得以实施。

    治国在齐其家,只要有“推己及人”的基础逻辑在,这个环节便绕不过去。人若不能修身成教于家,自然难以成教于国。反之,人若能修身成教于家,治国便“如烹小鲜”——自然而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学》18:治国在齐其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zwiq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