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简友广场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

作者: 杏花疏影1 | 来源:发表于2021-09-14 05:55 被阅读0次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

我在北京小住了一段时间,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国家四面受敌,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八年来空想着故乡浙江的风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身子不在男儿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秋瑾19岁时,嫁给湖南人王廷钧。王廷钧是一个暴发户的浮荡子弟。1898年前后王廷钧用钱捐了个户部主事的小京官,秋瑾跟随丈夫到了北京,在寓京期间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并在当时的革命形势影响下,立志要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要求妇女独立与解放。

这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丈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钧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虽由吴芝瑛出面调解,但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便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四句是深入浅出的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一幅巾帼英雄的形象,生动地在我们眼前展开,她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正是上接“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两句进一步的思想发展。

紧接着表明她是一个“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的富有感情的人,但不幸偏遇着这么一个庸夫俗子的丈夫,她为了穿着男装独自去看了一次戏,竟遭丈夫的辱打,不由她不发出“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这样的浩叹!本来她还想得到丈夫的谅解,志同道合,做一番事业的。但这一打,却打醒了她的痴梦,她再也忍受不住这种封建囚笼的生活,于是她下决心于1904年春,离开了共同生活8年的丈夫,把儿女送回绍兴她娘家母亲照养,她自己只身独自东渡日本,在日本她结识了陈天华等进步人士,并参加了同盟会,得到孙中山的器重,后来派她回国策动推翻满清封建王朝的革命工作。她和安庆徐锡林等人共谋武装暴动,不幸失败,惨遭满清政府的逮捕杀害,死时年仅32岁,她是我国辛亥革命最杰出的一位女革命家。

相关文章

  •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

    此为简书第一篇文章也。以前在知乎,在公众号上自己写过,也给别人投过稿。但是,时至今日距离自己内心中的期许,还是有很...

  •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

  • 【青椒------让我懂得了热爱】----- 我的青椒学习之旅

    这两天读了秋瑾的一首词《满江红》,里面有这样一句:“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也许当时秋瑾觉得没有人能...

  • 《觅知音》

    酒饮黄昏醉忧郁, 琴抚深夜出残曲。 试问何处觅知音, 寂寂红尘无人语。

  • 何处觅知音

    太阳尚未完全落下,月亮便悄悄的在地平线上露出了半边脸庞。黄昏的校园格外静谧,四周悄沉沉的。湖水在微风的吹拂...

  • 何处觅知音

    程旭已经半年没来例假了。 当然她知道这与怀孕无关。 因为她,说来惭愧,在过去的三十五年时间里,没有xing生活。 ...

  • 何处觅知音

    都说“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当然,朋友也是分很多类别的。 道不同不相为谋。这类朋友要么是同事,要么是合作伙伴,...

  • 知音何处觅?

    《知音何处觅?》文/林海 夜色苍苍 丝丝情念凝聚成霜 随着清风洒满有你在的地方 夜色苍苍, 你为谁心醉?谁为你心碎...

  • 何处觅知音

    天灰绿暗红稀 日落叶枯花朦 意凉心冷魂悲 孤芳何人怜惜 单影知音难觅 仰天深叹命桀 垂首凄寒泪溢

  • 绝句-镜中朱颜改

    一别朱颜两地亲,红尘何处觅知音。 青春早已随云去,白发今犹为客吟。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zwqg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