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21年4月23日公布的关于中国人均阅读量的统计中显示:
2020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0本,高于2019年的4.65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3.29本,高于2019年的2.84本。
2020年我国成年国民中,有11.6%的国民年均阅读10本及以上纸质图书,较2019年的11.1%增长了0.5个百分点;有8.5%的国民年均阅读10本及以上电子书,较2019年的7.6%增长了0.9个百分点。
这个数字对于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来说,真的是非常的少。世界最爱读书的以色列人,人均每年要读40本书;日本一年的人均读书量为40本;法国人一年的人均读书量为20本;韩国一年的人均读书量为11本。
那么阻碍我们读书的因素,有一些的确是社会和环境造成的。比如有些偏远地区的经济条件不允许,比如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过于繁忙,再比如新技术时代我们的注意力被电子屏幕吸引了等等, 除此之外,重要的原因,其实是人们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以及对于读书的一些误解。
在樊登老师的《读懂一本书》中,他列举了人们对于读书的几种误解,不管是对于不爱读书的人,还是爱读书的人,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认为读书无用
这种观念确实有,我也是从祖辈人口中听到过这样的言论的。他们只崇尚“实践出真知”。他们那一代的人,大部分的女性都没有文化,甚至我婆婆这一代也没有文化,连字都不识。
但是其实越是这样就越应该懂得和了解读书和知识的重要性。毕竟我们的生命有限,但未知却是永远存在的,读书是我们扩展自己眼界和视野的最佳途径。通过读书我们了解到更多人的思想,与更多人进行思想交流,读书让我们认识到更广阔的世界,为我们的世界打开了一扇窗。
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所有问题的答案我们都可以从书中找到。书籍是作者思想和智慧的高度总结,是最朴素最廉价的资源,这种资源我们怎么可以不好好利用呢?
2、一味地追求读书有用
这个误解和上面那条好像矛盾,的确如此。但是这种看似合理的认知的确存在着一些问题。它会让人走入另一个极端:功利。就是指只读那些自己感兴趣的或是认为有用的书,从而忽略其它书对我们的影响。
这种想法的存在是有道理的,毕竟我们的时间那么有限,读这些“有用的书”还尚且觉得时间不够用,更不用说那些暂时对自己没什么用的书了。
不仅如此,我非常赞同“带着解决问题的目标”去读书,这样才能真正让书为我们服务,解决我们的困难。而且,我们还可以使用“主题阅读”去解决某个领域的问题。
我并不反对去某个领域深耕,而是要避免让自己深陷于某一种状态中时间太久,时不时地换一换阅读风格,去感受一首诗的唯美,一篇散文的清丽优雅,去感受历史文化中所蕴含的哲理,去心理学的世界里遨游,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也许这些领域是我们暂时不关注,并认为无用的,可是这些知识却可以扩展我们的认知范围,让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越来越广 ,让我们的思维也逐渐延伸,并有可能与我们熟知的领域相互联系,产生共鸣,所以最好的方式是“博览群书”,只是我们需要在读书的时间分配上去自行调节,达到一个最好的比例就好。
3.有些书读不懂就再也不读了
读不懂,这其实再正常不过了,这只能说明我们和这本书的缘分未到。但这不可能是一个永恒的状态,随着我们思维的不断扩展,终有一天是可以读懂的。
那读不懂怎么办呢?那就能懂多少是多少。读不懂的书,说明它已经大大超过我们现有的认知水平了,很多概念的方法可能我们听都没有听过,书上的内容已经远远超出我们的舒适圈了。
因此这也说明,这本书将颠覆我们的认知,把我们的认知体系提升几个档次,这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如果实在是读不懂,那就先找一个类型相近,但是更好理解的书先读一读;或者我们可通过Internet搜索这本书被哪些文章或是书引用过,都是如何引用和论述的。
相信随着岁月的沉淀,我们必然可以不断扩展我们的认知范围和认知深度,读懂越来越多的书。
4.读书是一件私人的事情
关于这一点,我一直也是这么认为的。因为我觉得,我遇到的问题,别人不一定也会遇到同样的,那我就解决我的问题不就好了?
但实际的情况是,有可能别人还没有遇到过这个问题,或者他也遇到了这个问题但不知道怎么解决,还有可能是他遇到了这个问题也读了这本书,但是对书的理解却和你完全不同。
所以说,读书应该并不是一件私人的事情,如果你把自己读过的内容和思考过的感悟分享出来,有可能会解决很多人的问题。
但是这种方式也不是最好的,最好的方式是可以和朋友们一起交流读书感受,这样的收获是最大的,只可惜我们很难有这样的条件和环境,也许我们可能去参加 一起共读的活动,大家就一本书的内容各输己见,也是个非常不错的体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