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周代的贵族们祭祀十分讲究,一般仪式都要分作两天来进行:第一天是正祭,也就是享祀神灵;制来分析,就是在祭祀神灵以后在宴会中扮演神灵的人,也可以说他们就是祭祀的主持人。
《凫鹥》有一种和乐融融的氛围,“公尸”尽心尽力地为了祈福和祈求神灵降福而努力,而主人们则用清酒馨肴来作为回报。全诗共分五节,每节都有六句,每节的第二句都为六言,其余的句子都是四言句。这样的格式结构就像是音乐中的装饰变奏曲一样,将一个结构完整的主题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变奏,但是同时又保持主题的完整,这样的诗句具有优美的旋律,适合吟唱。
诗人描述了这样的场景:野鸭和沙鸥们愉快地在泾水边嬉戏觅食,“公尸”为了接受宾尸之礼而来到了宗庙,他就像那野鸭和沙鸥一样,在这里感到自得其所,恬适愉悦。主人将清醇甘甜的酒和香酥鲜美的食物献给了“公尸”,而“公尸”也帮助献祭的人们和受祭的神灵之间进行沟通,同时祈求神灵将福禄赐给人们的愿望。
“尔酒既清”、“尔酒既多”、“尔酒既湑”、“旨酒欣欣”都是在描写酒的美,其中用了“清”、“多”、“湑”、“欣欣”这些词来表现,第四句“尔肴既馨”、“尔肴既嘉”、“ 尔肴既脯”、“燔炙芬芬”是在写菜肴的美,其中用了“馨”、“嘉”、“芬芬”这些词来表现。这些关于酒和菜的描写从不同角度强化了这次祭祀的祭品品质十分优良,由此表达出主人宴请的虔诚。因此,“公尸”感到特别高兴,这从诗中反复渲染的公尸“来燕来宁”、“来燕来宜”、“来燕来处”、“来燕来宗”、“来止熏熏”。就可以看出了。诗中反复强调“福禄来成”、“福禄来为”、“福禄来下”、“福禄攸降”、“福禄来崇”的原因正是因为“公尸”感到高兴,因为他们相信“公尸”感到高兴的话,神灵就会不断降福给他们。
最后要注意的是,诗的末句“无有后艰”提出了预防灾害祸殃的问题,也许有人觉得在祝词的诗中出现这样的句子不太恰当,但正因为这句话,使得这首诗的意境得以提高。《毛诗序》中是这样说的“:大平之君子能持盈守成,神祇祖考安乐之也。”也就是说,这句话是告诫祭祀者要懂得居安思危,不能放松警惕。在这首全篇都是欢宴福禄的诗中,以“无有后艰”为结尾,充分体现了古人的认真谨慎和警戒。因为有了这种戒惧的意识,他们才能在欢歌笑语中时刻记得可能出现的隐患,并制订应对方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