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教育是教育者自身的一场修行

教育是教育者自身的一场修行

作者: 午安Judy | 来源:发表于2018-04-02 17:25 被阅读0次

最近和一个朋友带孩子一起出来玩,聊得很开心,一件小事很受教。当时有个培训机构在发气球,只要登记一下联系方式,就可以领到一个彩色气球。我们的孩子都很想领气球,她就给孩子说:“你给阿姨说一下妈妈的电话号码吧,阿姨就会给你一个气球。”恍然大悟的感觉,我总想让茁茁背我的电话号码,有时候能背过,好几天不说又忘了,其实孩子根本是被动的学习,也不知道这串数字的意义。

回来找到她推荐的纪录片《小人国》。电影第一幕,小朋友辰辰一直在门口等待她总是因为各种原因迟到的好朋友南德,不说话不走动。老师请她进屋她拒绝了,老师就会允许她一个人在教室门口等着,直到她的好朋友入园,两人一起进屋。每天就这么等,贯穿了春夏秋冬,也是电影的最后一幕。老师跟他们说,因为分班了,他俩被分在不同班,辰辰就不用等南德了,辰辰和南德也欣然接受了新的生活。想起朋友一直提到的“尊重”,在不同的情况下变成了各种接纳与宽容,“我允许你慢慢来,我相信你的做法背后有着你想法”对待孩子如果能够像对待一个成人一样,他也会有可能像一个成人一样反过来“尊重”你。

辰辰和南德升入了不同的小学,依然是好朋友

回想自己,有时候我的耐心耗尽,就会生气的冲他拉着脸吼;就是喝水这件小事,平时总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提醒他,直到自己都厌烦了,又是一顿吼;事实上等到一天的终结,他睡着了,才会看着他一呼一吸的小脸,感受到自己是多么多么爱他。周围的老师和家人都认定茁茁太调皮,我虽然很欣赏、喜欢、爱他,但是遇到突发事件也会缺失耐心,其实想想,我们都是太片面了,只关注了自己角度。

《小人国》片子里有这么一个镜头,池亦洋拿走了陈炳栋的木棍,陈炳栋哭着要求老师给他要回来,说这是我的东西,被他拿走了。老师一边安慰陈炳栋,如果一直要,一定会要回来的;一边又告诉他,只有他自己才能要回来,因为木棍是属于陈炳栋而不是属于老师的。而老师则会陪着陈炳栋一起过去找池亦洋,以示支持。

池亦洋拿走陈炳栋的木棍,还扬言要打死大家

一件小小的事情,老师处理的非常用心。陈炳栋也很理解这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方法,全程又生气又害怕一直在重复着要回木棍。在要的过程中,老师在为其他的小围观者讲解过程,中途还出现了另一个路见不平伸张正义的小朋友佳佳,愿意叠一个纸飞机或者拿出一个玩具给池亦洋,让他还给陈炳栋木棒。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陈炳栋要回了他的木棒。老师分别给了三个孩子一个交代,跟陈炳栋说,一直要的确是能要回来的;又跟佳佳说,佳佳一直在想办法帮助朋友,非常棒;最后告诉池亦洋,老师不认同他的行为。在另一幕中,家长联名劝退打了别的小朋友的池亦洋,老师却站在池亦洋这边,坚持赞赏他身上的发光点,强调只是不赞同他的部分行为。

我们有时会把金子和沙子一同倒掉,归根结底还是没有足够的耐心。《小人国》中校车上印着一句话,孩子是脚,教育是鞋

巴学园的校车

记得孙瑞雪老师在《爱和自由》中提到,人生的各个阶段,在童年就会一一经历,像是一次彩排。而事实上人生的大道也是最朴素的道理,教育的过程中传递给孩子,也是教育者的修行。

相关文章

  • 教育是教育者自身的一场修行

    最近和一个朋友带孩子一起出来玩,聊得很开心,一件小事很受教。当时有个培训机构在发气球,只要登记一下联系方式,就可以...

  • 教育——教己育人

    教育者首先要教己,其次才是育人。教己,是教育者对教育价值的尊崇与信奉,是对身教的诠释,是对自身能力需求与素养满足的...

  • 要唤醒孩子的上进心,先让自己有上进心

    许多时候,我们谈到教育时,总习惯性地讲:教育者有意识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而往往忽略了教育者自身的成长。如今,各种...

  • 让思维自由-1-教师个人境界的重要性

    教育的本质在于人。 最优秀的教育者面临的终极“瓶颈”既不是技术,也不是知识,而是教育者自身对世界和自我的认知的深度...

  • 教育是一种信托关系

    原文:学生既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他们因为自身能力、经验和认知的不足,又有强烈的成长需求,所以把教育权信托给一些...

  • “教育心里学”伍尔福克读后感14

    教育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在宏观教育心理学研究的过程中,针对受教育者的智力、知识、能力发展需求,将趋向受教育者自身人格...

  • 教育是一场美好的修行

    “教育是一场美好的修行” “独行速,众行远”。“教育是一场美好的修行”。教育行走是最美的风景。 2018年 5月,...

  • 活着,就是一场修行

    教育是一场修行,医疗是一场修行,所有的工作都是一场修行,总之,活着,就是一场修行。不同的因会产生不同的果。 ...

  • 阅读打卡:《幼儿园区域活动设计.大班》

    130-142 摘抄:对“儿童视角"的理解也可以从教育者和儿童自身两个维度进行: 1.教育者可以借助观察、对话、倾...

  • 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孩子获得自立。教育者首先得尊重,而且自身得独立且有巨大的勇气。 阿德勒心理学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教育是教育者自身的一场修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zxxh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