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下独自陪父亲散元宵是头一回。
昨天中午下了面条给父亲吃,原想得一句表扬,问这面条下得怎么样,不料父亲却说了一句,又斋又淡。以前,父亲说过,你哥熬粥熬得好,下面条你下得好。现在忽然话风一变,才知道“刻舟求剑”这个成语典故的出处。毕竟有大半年未给父亲弄饭菜了。
到了弄晚饭的时间,正想征求他的意见,吃什么为好,父亲忽然浑身发寒,说不吃了,要去睡觉。赶紧帮他脱了衣服,扶他到床上去。问他哪里不舒服,他又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心里咯噔一下,不会有事吧?明天就是元宵节了,天寒地冻,倘若有事,岂不是一颗六神无主的心悬在灰蒙蒙的天空下,无处安放么?父亲有些抱怨,说千年屋还放在山顶上的老屋里,那儿地方宽,方便些(他说的方便是办丧事,地方宽,不束手束脚,不像大马路边的新屋有些窄)。我安慰他,没事!别想那么多!不会好了,年龄这么大。我内心里笑,肯定没事,吓唬人哩!
我吃了晚饭,大概受了冻,也不舒服起来。同事笑我受不了一指寒,也是实情。刚到床上(二楼)躺下,便想父亲到底怎么样了,又穿好衣服爬起来去看他,问他(他的房间在一楼)如何了,是否好一点。他的回答让人失望,我内心忐忑不安,睡不着。来回跑了好几趟,已经是十点多钟了,我冷得全身发抖,好像一丝不挂站在冰天雪地的野外。不管三七二十一,先睡了再说。万一父亲没倒,自己先倒了,岂不是连累父亲?[呲牙][呲牙]
早上五点钟起来,急忙下楼去看父亲。阿弥陀佛!还好,没事。今天是元宵节,你吃什么呢?你吃什么,我就吃什么。那吃面条吧。好!
我赶忙把电烤桌的电接上,打开;给父亲倒了马桶,反复冲洗几次;烧开水给他洗脸,把他房间的地板拖干净;然后下面条,斩点肉,白菜,鸡蛋之类作臊子。父亲吃不了多少,半碗面而已。很快下好了,端到他房间的电烤桌上,看着他吃。父亲是生活在无声无光的世界里,他完全靠手摸,眼睛不顶用了。比如说睡觉,睡了一年半的床,现在居然分不清床头和床尾,老是摸来摸去,弄颠倒;你搀扶他,还不听你的,还有脾气,似乎说,我还不知道吗!太婆养崽还要孙媳妇儿教?事实上,他往往弄错,真要“孙媳妇儿教”。
姐姐去邵东之前对我说,正月十五元宵节,你要弄几个菜敬一下菩萨。之前从未单独主事过,对程序,礼数不怎么懂,便自作主张:弄两个菜(一个肉,一个鱼)放到堂屋方桌子上(八仙桌),装两碗饭,弄两双筷子,点几柱香,烧了一点纸钱,拜几拜,敷衍了事。看到神龛子上祖母与母亲的相片,不由得伤感起来。小时候受到她们无微不至的照顾往事浮现心头,尤其是喊魂印象深刻。生病了,她们认为是丢了魂。黄昏的时候,祖母喊,母亲应,“华伢子回来了!华伢子回来了!”如此这般反复,华伢子的魂就真的回来了一样。现在想来,她们如此卖力喊魂喊回来有什么用?她们并未享到华伢子什么福,不如不喊。倒是父亲喊几句还有道理,毕竟享了几天福。
晚上喝点酒吧,即便自斟自饮,也无妨。小时候听父亲说,正月十五闹花灯,一个“闹”字而已。据说薛刚反唐,就是因为元宵节太热闹惹的祸。古时候,男女授受不亲,女子不能抛头露面,苦守闺房。一年365天,唯有元宵节这一天可以放风。于是,元宵节又称“情人节”,这一天无人管,大摇大摆地去闹花灯,遇到心仪的人可以私下定终身。闹元宵是名,相亲是实。某天,皇太子在元宵节也来逛街,非礼某女子,薛刚打抱不平,对皇太子饱揍了一顿,闯下大祸。
写元宵节的古诗词不少。最喜欢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首词把古时候元宵节之热闹,之花哨,之情趣,之沸腾,香、声、光一应俱全,写得活灵活现,让人身临其境,回味无穷。元宵节一过,人们不得不盼望下一年的元宵节尽快到来。当然,辛弃疾这首词主要是反映上层社会人们的生活,倘若是穷人,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或者为生计奔波,蓬头垢面,还闹什么元宵呢?有钱人天天是节,无钱人年年无节。
元宵节,没吃元宵。父亲喜不喜欢,不知道。反正我不喜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