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清明
对于中国人来说,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清明节气天朗气清、适宜春耕,清明节日是人们扫墓祭祖、慎终追远的日子;节气和节日相融,从而使清明兼具自然和人文内涵,成为了中国人节日文化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有关清明的诗篇很多,
清明最早是历法中的节气,是人们用以指导农事的参考。随着历的发展,逐渐融合了寒食节冷火寒食、即祭祀祖先,和上巳节踏青祈福的习俗。到隋唐时期,逐渐正式成为官方节日。宋代时,清明节已然取代寒食节,并且有了冷火寒食、祭祀扫墓、踏青出游等诸多习俗。由于清明节拥有如此众多的文化属性,所以有关清明的诗词文章也就呈现出了色调各异,情绪不同的特点。有的是描写节气变化,有的则是祭祀感怀,有的欢快明亮的春日游记,还有凄风冷雨的哀悼之词。

杜牧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让清明节和雨成为结下了不解之缘。且由于节气原因,中国南方很多地方在这段时间也往往是烟雨满城,所以清明寄托哀思,春雨之下的凄美成为了我们依稀往梦似曾见,心内波澜现的情感宣泄口。
然,生命本如夏花,春回大地,生机盎然,我们一面悼念逝者,一面迎接春天,迎接希望。故清明时节虽有凄风冷雨,也有池上碧苔的温暖之色,叶底黄鹂的生动之声。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燕子飞回来的时候正赶上春季祭祀,梨花落去之后迎来了清明。三四片碧绿的青苔点缀着池中清水,栖息在树叶下的黄鹂偶尔歌唱两声,柳絮随风轻轻飞舞。
采桑的路上邂逅了东邻女伴,她巧笑妍兮,如花般灿烂。以为她昨夜做了个春宵美梦,却原来是今天斗草获胜了啊!高兴地双颊露笑,喜不自胜!
晏殊这首《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清新活泼,读之仿若闻得到乡间阡陌花香。上片写景物,诸盘春色杂陈,娇娆媚人。下片写人,烂熳春色中,一位年轻村姑的形象和心态跃然纸上,令人不由会心一笑。词中所写的情景发生在清明时节,但无一点悲苦之情,无一丝凄惨之态。全词轻快流丽,明朗、和谐、优美,看似寻常景物,在词人的妙笔点染之下,宛如一轴春日美景画卷,令人心旷神怡,心感美好。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第七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后世尊其为“北宋倚声家初祖” ;亦工诗善文,其文章又能“为天下所宗”,有“宰相词人”之称。晏殊这首《破阵子·春景》历代评价极高,明代卓人月称此词为“小倩香奁中笔”,清代陈廷焯赞其词风神婉约,清代许昂霄更是称这首词如闻香口,如见冶容。

晏殊的这首词没有寄情托意,仅仅是描绘人情物态,但文字新鲜生动,读之如见其人,如听其声,实在是不可多得的清明佳作。读晏殊的词,总有一种美好安然的感觉,闲适中透着典雅,婉约中透着阔达,将理性之思致,融入抒情之叙写之中,虽有富贵之气,但清新高洁,闲雅有情思。别人对他词的评价为“温润秀洁”,而这首《破阵子》即是其中代表之作。
晏殊其人
晏殊生来天赋异禀,7岁就能作诗。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江南安抚使张知白将晏殊以“神童”名义推荐给了朝廷。次年,14岁的晏殊测到加科考,面对全国各地的千余名考生,晏殊沉稳作答,“神气不慑,援笔立成”,真宗对其赞赏有加,赐其同进士出身。当时的宰相寇准因晏殊的江东人身份,提醒皇帝江东五代时属南唐,乃宋朝的敌国,不可重用晏殊。皇帝却说:“唐时名相张九龄难道不是江东人氏吗?”否决了寇准的提议。
晏殊一生仕途通达,少年得志,中年富贵,晚年安宁,但并非没有遭遇过磨难。
景祐五年(1038年),西夏国李元昊称帝,出兵陕西一带,屡败宋军。晏殊奏请仁宗,办了四件加强军备的大事:一是撤消内臣监军,使军队统帅有权决定军中大事;二是招募、训练弓箭手,以备作战之用;三是清理宫中长期积压的财物,资助边关军饷;四是追回被各司侵占的物资,充实国库。由此,边境的战局立刻发生了扭转,宋军很快平定了西夏的进犯。而晏殊也由于在政治上的杰出表现在庆历二年(1042年),再次获得擢升,以枢密使加平章事,当上了北宋的宰相。第二年,以检校太尉刑部尚书同平章事,晋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学士,兼枢密使。

晏殊虽位极人臣,但始终唯才是举,大宋朝的名臣韩琦、富弼、欧阳修等都曾得到过他的栽培和推荐。《宋史》说他“平居好贤,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皆出其门”“及为相,益务进贤材,而仲淹与韩琦、富弼皆进用,至于台阁,多一时之贤”,君子进用,则小人退却,士风为之一新。
可以说仁宗皇帝能成就受到后世赞誉的“四海雍熙,八荒平静,士农乐业,文武忠良”的“仁宗盛治”,晏殊居功至伟。
纵观晏殊一生,十四岁入仕,为官五下年,但贬谪外放长达十六年。在北宋的历史上,能够在艰难局面下做到宠辱不惊、安之若素,始终如一忠于朝廷、造福黎民的,除了后来的享誉东亚大地的苏东坡,就要数晏殊了。
《宋史》:殊性刚简,奉养清俭。累典州,吏民颇畏其悁急。善知人,……文章赡丽,应用不穷,尤工诗,闲雅有情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