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诗经》的语言风格(摘录)

《诗经》的语言风格(摘录)

作者: 苏娜一林夕 | 来源:发表于2020-10-01 21:31 被阅读0次

    《诗经》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一颗明珠,又是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这些作品语言古朴自然,章法匠心独特,情感细腻丰富,其思想、风格、语汇等已经深深融入中国人的血液里,在中学语文学习中有着不可低估的教学价值。

    《诗经》的艺术境界,是与其语言艺术的高度成就分不开的,以至于后来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经》语言简洁,文辞优美,极富形象性和音乐感,读来朗朗上口,时至今日仍散发着极其旺盛的生命活力。它是我国第一部用当时社会的标准语言创作的诗歌选集,(中秋、国庆双节相撞,本应和孩子们好好过节,却被花生、玉米占了时间,忙碌了一天,一家人都腰酸背痛,日更就摘录我读过的《古老的歌谣  永恒的传唱》,算作任务吧,先写到此)它的广泛传播既促进了我国语言的正统化发展,又对后世文学的词语、句式、语言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丰富多样的词汇。据统计,《诗经》共有2949个单字,近4000个单音词,掌握了《诗经》中的这些词语,对夯实学生文言文的基础大有裨益。《诗经》记述了当时的各种复杂事物,产生了大量的名词。同时它运用许多动词、形容词来描述了人们的劳作生活场景,还创造性地运用叠字、双声词、叠韵词,增强了语言的形象美和韵律美。虚词的大量运用也是《诗经》语言的一大特色,虚词在字词组合、语气表达、情感抒发等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后来的诗词曲赋大都有继承《诗经》的这一传统。

    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的语言特色又是主要的艺术特征。正确理解赋、比、兴手法的运用,能更好地感受这种独特的艺术手法对于述事表情、刻画人物、渲染氛围的突出效果。例如,《豳风.七月》中运用“赋”的手法描述了农民一年四季的辛苦劳作和生活情景,突出了劳动人民的艰辛,这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比”的运用让诗歌的表达更加形象化,从而在诗歌意象与思想情感之间架起桥梁。如《硕人》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瓢犀”喻美人之齿,连续用“比”不仅刻画了美人外貌之美,也写出了作者对美人的欣赏与喜爱之情。“兴”,就是托物起兴,先用他物起头,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诗经》中“兴”的手法大致有三方面作用:一是协调韵律,如《秦风.黄鸟》开头的“交交黄鸟,止于棘”;二是创造意境、烘托气氛,如《秦风.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三是起象征、联想、比拟的作用,如《桃夭》一诗的开头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其写实意义是表现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同时其比喻意义也可以理解为新娘的美貌,还可以说它烘托了结婚时的热烈气氛。在《诗经》中这三种手法常常结合运用。

    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是民歌的突出特点,反复歌咏达到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如《周南.芣苢》,全篇三章,章节重复,只变动了六个动词,表达效果反而更好。该诗不但写出了采摘的过程,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生动活泼的气氛,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清代方玉润如此欣赏说:“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忽断忽续。”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不仅加强了情感的表达,还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读起来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如同音乐的主旋律在耳边缭绕,同时又不断地把情感推向高潮。

    此外,凝练的短句、和谐的韵律等均是《诗经》的语言特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诗经》的语言风格(摘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advu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