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9784128/434bef715a8fa004.jpg)
每一口都细细咀嚼出味道(wm 197049)
打小吃饭时老人们都爱说:饭要慢慢吃,细细嚼。话没听懂就厌了,谁会当回事儿呢?不是囫囵吞枣,就是狼吞虎咽。
囫囵吞枣者,不论吃得多还是少,迟早坏了胃口。狼吞虎咽嘛,无非是,既坏了胃口,又坏了眼光,大凡狼吞虎咽者,是为了将更多的食物风卷残云——贪欲。用句老话讲就是: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吃着自己的,还瞧着别人的。吃饭是场战斗。
吃饭真是门子艺术,不得不讲究。难怪人爱说病从口入呢。我们的肌体并未有病,都是外来的,天生有病的人极少。
这里,“病从口入”是个泛指,口指的是我们的感官,病指的是灾害,从口入,指的是色彩是如何伤害我们的眼睛,声音又是如何伤害我们的耳朵,气味伤害我们的嗅觉,滋味又是如何伤害我们的味觉的。我们的一生,既是磨损自己的过程,也是伤害我们的一生。当然是通过我们简单认为的好的东西,诸如美色悦音,诸如美味佳肴,以及美好舒适的感觉。
这当中,其他感觉是通过感官进入思想的,口舌的感觉又最实在的,通过鼻子、眼睛、耳朵和手的帮助,真真切切能把源源不断的食物吞咽下去,直至肠道!据不完全统计,我们每人一生进食量是9——50吨,液体的话会更多,当然个体差异更大。并且有句话请您听着,这些吨食物,谁先吃完谁先走!
![](https://img.haomeiwen.com/i9784128/73e13d9feb50d25e.jpg)
并非危言耸听。
人的一生就充当个食物加工、腐朽器的作用。同样的,人也是个信息采集加工设备,既是设备总有磨损折旧,也有毁坏报废的一天。
病从口入,一切,都是自己导致的。
现代社会,就不需要你主动追求,各种各样的信息会不请自来,我们头脑中百分之三十的神经都被用于处理视觉信息,而处理触觉的神经才只有百分之八,处理听觉的只有百分之三。就拿听觉来说,在每个城市的每个角落,都有声纳侵扰,可能是环境的抢劫,也可能是自我干扰。所有这些噪音,都能造成永久性的听力损伤。所有的知觉中,听力是最无辜的,很有可能,你会发现自己听力丧失,很难听清别人说的话,这就是所谓的“餐馆效应”。
也就是说,类似于口,你的耳朵“吃进”了更多的东西。身不由主,又浑然不觉。这就需要你能够屏蔽别的声音,而用耳朵拾取你思想愿意要的声音。
这也许太难了。
抛开人类的贪欲不说,这个世界对于我们而言,不是我们获得的太少,而是,我们获得的太多。恰恰因为我们获得的太多,所以来不及精加工,我们就囫囵吞枣了,我们还期望狼吞虎咽,甚至风卷残云。
正是这“过载”的“食物”,使我们忙忙碌碌,剥夺了我们的自由,磨灭了我们的快乐,毁坏了我们的身体。对于我们来说,不是资源匮乏,而是缺乏对资源的“精细加工”。
![](https://img.haomeiwen.com/i9784128/375a68aee0465983.jpg)
弱水三千,只取一掊。
我们并不需要多少东西,我们得到的并不少了。应该做的恰恰是,细嚼慢咽自己所拥有的。饭吃七成饱,还需慢慢磨。相对于原始人而言,我们食物的质量和热量都已经足够了,并且我们食物并不匮乏,而是我们的运动量大大减损,吃着喝着,过量着,呆着坐着又消磨着,只能逐渐变得臃肿不堪,我们成了食物的浪费者,又成了稀松无型的短寿命者,我们成了贪欲的受害者。
有个很好的例子,同样内容难度的书,是囫囵吞枣十本书呢?还是精读细研一本书呢?大多人会选择前者,这就是大家都想像只蜜蜂。采掘粗浅的大多数,而不是精研深邃的极少数。于是,人都成了泛泛而谈的大多数,而没有知行合一的极少数。
平庸,平庸,就是都平,成了庸,且俗。
细嚼慢咽你眼前的那些貌似简单的东西吧。有些道理,在小学生的时候,就已经讲得透彻了。中学时候讲,大学时候讲,甚至讲一辈子。而好多人呢,接触无数次,始终没有细嚼慢咽,始终没有成为自己的东西,于是,道理归道理,你还是你。于是“书读了那么多,为啥依然没长进”就成了常态。
书并不是用来读的,是用来“细嚼”和“慢咽”的,是用来长成自己身体能量的。(wm 19704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