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初年,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汉。曾经担任过楚国令尹的薛公为刘邦分析,英布造反,有上中下三种战略选择:
上策是向东攻取吴国,向西攻取楚国,并吞齐国,夺取鲁国,并传一纸檄文,让燕国和赵国坚守它们的本土。这样一来,崤函以东,就不再是汉朝所有了。
中策是向东取吴国,向西攻取楚国,并吞韩国,夺取魏国,并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这样谁胜谁负,就难见分晓了。
下策是向东取吴国,向西攻取下蔡,将贵重财物运到越国,自己跑到长沙。这样陛下就可安枕无忧、汉朝也就平安无事了。
薛公判断,英布必然采取下策。因为英布出身于骊山亡命刑徒,格局有限,目光短浅,虽然拼死做到了万乘之主,但只是为了自身的富贵,根本不会顾及当今百姓,也不会为子孙后代着想,因此也就不会选择上策和中策。
正如薛公所料,英布果然选择了下策。英布之乱也很快就被平定了。
英布这个例子,你有什么样的感慨呢?
我的体悟是:选择决定命运,眼光决定选择,层次决定眼光,追求决定层次。
追求富贵是人性的一部分,甚至孔夫子都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没有人不喜欢富贵。
但是,眼中只有自身富贵的领导者,注定不可能成就大的事业。
刘邦当年打下咸阳,进了秦宫,看到那些富丽堂皇的宫室、帐幕,各种名贵的狗马和贵重的宝物,以及数以千计的美女,一下子就动了心。大丈夫如此,夫复何求?住进去就不想动了。
樊哙一看,要坏事儿,赶紧劝刘邦搬出去,怎么说刘邦也不听。樊哙只好去找张良。
张良跟刘邦说了一段苦口婆心的话:“正是由于秦朝的暴虐无道,您才能这么顺利地打进咸阳。为天下人铲除残民之贼,应该如同丧服在身,把抚慰天下苍生作为根本。现在刚刚进入秦朝的首都,就贪图享受,这正是人们所说的‘助桀为虐’,怎么可能成就大业呢?况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希望您能听进樊哙的意见啊。”
刘邦顿时醒悟过来,搬出秦宫,回到霸上的军队驻地,然后召集咸阳一带的父老、豪杰,宣布了汉军为天下人除害的宗旨,并与他们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秦人大喜,争先恐后送来牛羊酒食慰劳士兵。刘邦推让不肯接受,说仓库里的粮食不少,并不缺乏,不想让大家破费。秦人更加高兴,唯恐刘邦不留在关中做秦王。
刘邦因此而开创了400多年的两汉基业。
刘邦也是人,跟英布一样,他也看重人生的富贵,所以他也差一点儿成了英布。
但是刘邦跟英布不一样的是,他很快就超越了这个层次。他没有把自身的富贵当作唯一的目标。他很快就明白,他还有更重大的使命,那就是天下,那才是他真正的自身价值所在。
从见自己,到见众生,到见天下,刘邦突破了自我,成为一位伟大的帝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