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道修炼次第。
初境,灵觉境。虚灵不寐,堪破生死。
二境,立志境。止于至善,道心立志。
三境,诚意境。各正性命,至诚修道。
四境,安行境。吾心不动,集义而生。
五境,浩然境。心外无物,中和化育。
六境,有悔境。不战不败,明哲保身。
初境,灵觉境。虚灵不寐,堪破生死。
佛家常提念头、常惺惺,孟子说必有事焉、求其放心,阳明之致良知,兵家出门如见敌,孔子“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戒慎恐惧、临渊履薄、慎独,都是灵觉常存,虚灵不寐。灵觉常存是生,放心是死。
请问。
先生曰:“你看这个天地中间,什么是天地的心?”
对曰:“尝闻人是天地的心。”
曰:“人又甚么教做心?”
对曰:“只是一个灵明。”
“可知充天塞地中间,只有这个灵明。人只为形体自间隔了。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如此便是一气流通的,如何与他间隔得?”
先修初境。灵觉常在为生,知善知恶为生,行善去恶为生,必有事焉为生。
“明明德”的前一个“明”是动词。朱熹说:“明之也。”就是擦亮、使之复归明亮的意思。“明德”的意思是,那德本来就是光明明亮的。朱熹说,明德,是人天生的灵性,是“具众理而应万事者”。
所以要明明德,朱熹说:“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就是叫同学们要时刻擦亮自己。时刻擦亮自己,就是使虚灵不寐。
《大学》的“明明德”,就是王阳明的“致良知”?孟子就讲过“良知良能”,良知是生而知之的,是你生下来本来就知道的;良能是不学而能的,是你不用学本来就会的。这就是朱熹讲的“具众理而应万事者”。明明德、致良知,就是要不断擦亮自己的良知良能。张居正说:“譬如镜子昏了,磨得还明一般,这才是有本之学。”都是要使灵觉常存,如此便是生,反之便是死。
神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读书是“切己体察,事上琢磨,知行合一”,谁高谁低跟我没关系,关键是我准备怎么去做。读了慧能老师的偈子,我不知道要做什么,无法行动。但读了神秀老师的,我就感悟到明明德、致良知,就是时刻找那良知善念的发端处,把它抓住,把它放大,不断地擦亮自己。
学习不是学些知识,而是知行合一,是一种行动反射。知行合一就是生,否则就是骨肉分离的行尸走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