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对“得”的理解,大概是得了多少分数,得了多少物质的奖励,得了多少表扬,学生时代一无所有,所以一点点所得,都会喜出望外。
长大了,能力一点点提升,慢慢自己也能赚到钱,凭自己的付出在一个地方扎稳脚跟,开始一点点添加,拿钱换书,拿钱换衣服,拿钱请客吃饭,交换人情。
很长时间里,对“得”的概念已经有些模糊了,似乎原本需要的东西,却怎么也难以满足,明明已经得到,却总喜欢一次次重复购买,潜意识里似乎有一种声音告诉自己,还不够多,还不够好,还不够完美。
记得读初中时有一次陪妈妈上街,她说去给我买布,我却想去另一处地方,结果妈妈跟我发生了争执,在大马路上就对我破口大骂,十几岁的心灵遭受重创,从此再也不跟她上街长达三十年。这三十年里,明明我关照了她所有的情绪,也放过了自己,用自己的一生在疗愈童年,但我的身体却有记忆,我无法说服自己陪妈妈上街,即使只是去楼下的公园走走,都觉得十分别扭。
妈妈是给我买布,似乎我应该陪她同去,但买布我也做不得主,所以于我而言其实毫无意义,从那时起,我知道我渴望的不再是物质上的满足,我需要的是得到父母的肯定和承认。
但越是渴望,越是得不到,妈妈以为她管好了一家人的一日三餐,已经尽心尽职,而我内心的匮乏却与日俱增。
工作之后,我发现我所有的后劲不足,所有的半途而废,几乎都与我童年的创伤有关,每当我需要快马加鞭的时候,却总是会选择调头就走。我不知道如何疗愈自己,周围的同龄大概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所以我只好自己买来心理学的书,试图重新看懂我妈妈,和我自己的说明书。
虽然这个过程很慢,虽然早已千疮百孔,但我终究还是接纳了我自己。接纳了每个生命独有的生命密码。假如我能在这短短的几十年把自己的天赋发挥出来,那些失去的都是值得的。
后来,我读了樊登老师推荐的《终身成长》,他提到,关于成长,人有两种思维,一种是固定型思维,他们认为人的能力是天生的,是固定不变的。成长型思维却认为,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改变的。幸运的是,我是一个成长型思维的人,所以任何事情,都可视为一种“得”到,
工作中的失误,表面上浪费了时间,给他人带来了麻烦,但长了记性。生活中的误解,伤了感情,却也给了自己主动去沟通、化解的机会;成功的经验,可以讲给孩子听,让他知道成功必须下的苦功,缺一步都不可;失败的教训,更可以讲给孩子听,让他知道,即使如父母这么聪明,一旦上头,也无法逃脱老天给自己挖的坑。
“得”的算账方式,因人而异,物质的获得无穷尽,精神的追求也无穷尽,在成长型思维的指引下,我们稳赚不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