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教学”一词由英文翻译而来,在国外的叫法有:“team-teaching”、 “collaborative-teaching”等,在国内又被称为“协作教学”、“团队教学”等 。关于协同教学的概念界定,国内外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给予了各自的见解,但其本质都蕴含着美国“协同教学之父”夏普林(Shaplin,J.T.)教授的解释:协同教学是一种通过两个或更多教师的共同合作来指导某一学生群体的教学组织形式,并指出协同教学的主要特点之一是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的流程,对学生团体进行有目的和有计划的协作指导,而非局限于某个固定场所的盲目性和偶然性指导。
其理论基础有:
(一)团体动力学理论
团体动力学理论,也叫群体动力学理论,1939年由库尔特・勒温首次提出,该理论指出团体是处于持续作用和互相适应彼此的动态运动过程,团体的目标、规范、凝聚力等均会影响团体发展水平与绩效。随着国内外学者对团体动力学研究的逐渐深入,团体动力学理论已基本发展为五个部分:团体内聚力、团体结构、团体目标、团体领导与团体氛围。
团体动力学对本研究中同步课堂教学模式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一,明确了同步课堂中教师之间的关系应是合作性的,充分意识到双师协同教学的重要意义;第二,在同步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标的具体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团体目标,教师团体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配合,在协同过程中通过调整个人目标与团体目标保持一致,从而保证教学质量;第三,同步课堂中,师师、师生、生生等系统要素之间在教学与学习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与不断适应,形成强大的团体内聚力,促进整个团体中教师的成长和学生的发展。
(二)协同理论
协同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协同效应、伺服原理和自组织原理三个方面。协同教学主要基于协同理论中的协同效应,其含义是指在一个复杂的系统里,各个要素主要以竞争与合作形式,通过不断作用而呈现出一种协调、合作的态势,实现从相对无序状态向有序稳定状态的转变,充分发挥系统内各要素通过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整体效应或集体效应1。
协同理论表明,系统能否充分发挥“1+1>2”的协同效应,取决于系统中各子系统或要素之间的协同作用。在同步课堂中,学校领导、授课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技术设备、通信网络等子系统需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协同配合,共同围绕教学目标协同运作,从而产生“1+1>2”的协同效应。所以如果教学团队内部协同意识缺乏、工作积极性不足、沟通交流不畅、任务职责分工不清,技术支持环境频繁故障,整个同步课堂的教学效果就会降低,使系统中的各个要素无法充分发挥其该有的作用,导致整个大的教学系统沦为无序状态。
基于此,本研究中同步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以协同理论为指导,尤其在当下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和软硬件设备逐步完备的背景下,使同步课堂有序实施的关键将在于教师之间的协同教学情况。总之,基于协同理论,能够进一步明确同步课堂中教师协同教学的必要性,为设计同步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指导,奠定理论基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