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于在整理自己曾经读过的书和即将要读的书,有了一些小小的体会,希望分享给正在看的你。
1.读什么书?
刚开始的时候,我并没有读书的习惯,这一切都必须得感谢一位朋友,她非常喜欢读书,我们又是同事兼室友,这时不时看着她摸书,出去又时不时要求去书店逛逛,再麻木的人也会有所行动,后来每当提到读书,我都必须得提到她,感谢她。
我是怎么选书的?开始的时候,很任性,会先去推荐区看看有哪些热门的书,或者按照自己的兴趣去找自己喜欢的书。其实,方法没有好坏,只有适不适合现阶段的自己。
后来工作压力大了,慢慢的找了跟行业相关的书,开始做读书笔记,偶尔也会看一些热门跟自己感兴趣的书,这里的分配依据二八原则,80%与行业相关,20%热门感兴趣书籍。读书笔记呢,主要是为了提高注意力,增加兴趣。每当拿起一本本的读书笔记,心里还是挺自豪的。但是,现在改用思维导图+印象笔记了。而且最近,对选书又有一点小变化,会先去找想学的知识模块牛人和他们写过的书或者推荐的书。找书的过程中,会考虑哪些是学术的,哪些是畅销的。其实,学术跟畅销的都要看,它们是从不同的角度去拼这块知识的版图,很有意思。
以知识模块为出发点,优秀的作家为线,去串联这个知识架构,一般我对作家还会百度人肉搜索,有公众号也会去加,对作者更了解,花了越多的准备工作,你就会大概率去做这件事,沉没成本嘛!反正对我是有效的。最后,每本书的后面还有参考文献。看看是否有喜欢的,加入读书计划书单。
2.怎么读书?
开始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有考虑是用“读书”呢?还是“看书”,哪个比较精确。但是,最后坚持用读书,这跟我现在用的方法有关。持久有效的读书,我认为是“精读”,“慢慢地读”,“反复地读”。由于现在我的书都是自己精心选的,对作者也是有一些了解的,所以都是带着崇敬敬仰之心去读的。刚开始的时候,先接受。先吸收了书的内容,后面再通过不同的作家再去对比哪些概念是落后了,哪些概念是已经升级了。
我给自己慢慢读书的时间是一本书至少2周,这2周就只思考这本书的概念方法,运用它。每天看看它,想想它,用用它。人脑接受信息是有一定时间差的,更何况现在要把新的知识放到脑子里面,内化为自己的肌肉,基于肌肉不是几个小时就可以练成的,故设定了一个最少读书消化时间:2周。
3.纸质书好,还是电子书?
看你急不急。
为什么?一旦你购买了电子书,你就可以立刻行动,立刻看。买书这个动作就结束了,接下来是看书的计划,而买纸质,你会花精力去留意这件事,快递什么时候到?虽然现在快递速度也挺快的。当然,电子书的另外一个好处是:复制粘贴。超级爽!在时间跟精力体验上是非常好的。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不买书,含金量很高的,读到一半就非常想拥有它的纸质书的,我都会去买。
其实,书,电子书只是一种知识输出的工具,重要的是把知识弄懂理解透实践起来。
当然,加入一个读书群体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跟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你想不坚持也会不好意思。最最后一点,每一本书,每一位作者都只是一个点,保持开放的心态去读书,去积累,去沉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