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美】史蒂芬·柯维 著 高新勇 王亦兵 葛雪蕾 译
“谁也无法说服他人改变,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守着一扇只能从内开启的改变之门,不论动至以情或说之以理,我们都不能替别人开门。——美国作家弗格森”
第一章 由内而外全面造就自己
1.作者在开篇以自己的一个孩子为例:学习成绩差、人际关系糟糕、打棒球时动作不协调。柯维与妻子的第一反应就是要做完美家长,尝试各种方法来鼓励和激励孩子,甚至为了保护孩子的自尊去斥责他人的嘲笑。
可父母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用,孩子的自尊反而受到了伤害。他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自省,自省的结果是:他们的内心深处的确觉得儿子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表面上他们是在为孩子加油鼓劲,其实内在是否认孩子“不行”。
这和我们现在的很多做法多么的相像,我们一边教育孩子,一边说看看谁谁谁又怎么样了。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改变自己,要改变自己,就要先改变我们对问题的看法。要从内心深处相信孩子可以在某方面做的更好,平心静气地欣赏孩子的优点,相信孩子有能力应付各种挑战。
2.思维定式犹如一张错误的地图。书中举的例子是你本来想去芝加哥却得到了一张底特律的地图。期间不管你怎么努力,你可以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但是你还是到达不了目的地,因为根本问题不在于你的行为和态度,而在于那张错误的“地图”。而这张错误的“地图”,就是我们的思维定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我们通常只相信我们第一眼看到的景象、相信我们一贯的经验、相信我们大脑的直觉……有时候我们会不假思索的就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和选择,我们没有进一步深究、论证,就这样犯了一个又一个错误。
要打破这种模式,需要我们发现自己陷入思维定式的模式的第一时间里,及时悬崖勒马,从当下出发,积极转换思维,重新思考,将错误降到最低。
本书将习惯定义为“知识”、“技巧”与“意愿”相互交织的结果。
知识:做什么,为何做
技巧:如何做
意愿:想要做
不管是好习惯的培养还是坏习惯的改变,都要从这三方面出发。从单方面或者任意两方面出发,都不能培养成好习惯或者改变不良习惯。
人类成长需要经历依赖期、独立期以及互赖期,人只有最终达到互赖期才能完全成熟。生理上互赖的人,可以自力更生,明白合作会比单干更有成效;情感上互赖的人,能充分认识自己的价值,知道爱心、关怀以及付出的必要性;智力上互赖的人懂得取人之长,补己之段。
现在的社会,过多的强调的是独立,但独立虽然摆脱了那层依赖关系,但无法跟周围的人产生更好的合作关系,比如婚姻关系、工作关系,只有达到“互赖”的状态,才能达到一种平衡,达到人生的“双赢”。
高效能人士的第一个习惯:积极主动。
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会受到三大定论的影响:1.基因决定论。认为本性是由基因决定的。2.心理决定论。强调一个人的本性是由父母的言行决定的,也就是童年的“阴影面积”。3.环境决定论。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由外在环境引起的。
通过上述几点定论,我们很容易将一个人定性,一个人的好坏好像都是由这些原因造成的,跟本身没有多大的关系,这也为我们的一些不良行为找到了借口。
书中给出了一位曾在二战期间被关进德国纳粹死亡集中营的一位神经与精神病学的教授——维克多·弗兰克尔的例子。
当时,身为犹太人,他的父母、兄弟、妻子全部死于纳粹的魔掌,最后只剩下一个妹妹和他。当然,活着的他们也受着非人的折磨,饱受凌辱。突然有一天,他觉悟了:虽然纳粹控制着他的肉体,但无法控制他的意识,他的思想。他不断地修炼自己的心灵,提升自己的意志,并帮助其他的狱友一起,继续寻找生命的意义,直到最后纳粹解除,他们重获自由,他最后称之为“人类终极的自由”。
这个例子比较极端,但是告诉我们,人可以摆脱种种枷锁的束缚,可以选择自由,选择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摆脱消极的人生,用积极向上的态度不断地去扩大自己的影响圈,转变自己的思维模式。主动改变、主动出击、主动承担責任、主动承认错误……当一切变得越来越主动,人生就会越来越积极。
给自己制定一份积极主动的计划,然后去践行,看看一段时间后,是否会收获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习惯二:以始为终——自我领导的选择
在本章的开头,作者给出了一段心灵之旅:假如你在去往殡仪馆的路上,本来是要去参加一位至亲的丧礼,到了之后,却发现所有人齐聚一堂,是在为你告别。认真想想,如果真的如此,你希望他们对你或你的生活评价是什么?你是个称职的丈夫,妻子、父母……吗?你希望别人怎么评价你?你希望他们能忆起你哪些成就和贡献?……
经历过心灵之旅,应该能明确自己的基本价值观。以始为终就是说我们在做任何事之前,都已经认清方向,明确了自己的奋斗目标,才会自始至终都朝着这个目标前进。“以始为终”的原则基础是“任何事都是两次创造而成”。一是智力上的创造,做任何事之前先在头脑中构思;二是体力上的创造,付诸行动。
“以始为终”的另一个原则:领导与管理。领导是第一次创造,必须先于管理;管理是第二次创造。管理是正确地做事,领导则是做正确的事。
简单地说,一个企业需要正常的发展,领导的主要作用是把握住公司的正确发展方向,公司的大方向不能错。如果领导一直参与管理,凡事都亲力亲为,而忽略了公司真正的发展方向,那么即使始再高效的管理也无法弥补正确的领导。
以“以始为终”为目标,清晰的判断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方向,为自己人生的第一次创造负责,改写自己的人生剧本。
想要获得改变,最有效的方法是可以写一份个人宣言,把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或者价值观写出来,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实践。我准备将我的人生宣言写出来,并贴出来,时刻提醒自己,敦促自己。
书中还提到了我们生活的中心,我们会以什么作为我们生活的中心?自我?配偶?家庭?工作?金钱?敌人?……这些都不是最理想的生活状态,我们最理想的生活状态应该建立清晰明确的生活中心,而这个中心会让我们产生高度的安全感、人生方向、智慧和力量、使人生更积极,更和谐。这个中心就叫做“原则中心”。
我觉得这个“原则中心”就是我们要给自己“赋能”,不能让其他的“中心”占领我们,让我们做出有失偏颇的行为或者态度,我们应该拥有自己的能量去对抗这些“中心”,我们拥有自己的原则,可以在这个原则之下,成长为可以成为的模样。
习惯三:要事第一——自我管理的原则
其实在2000多年前,古罗马帝国皇帝马可·奥勒留就提出过“要事第一”的原则,就是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知道轻重缓急。
书中给出了时间管理矩阵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将事情分为:1类,重要且紧急;2类,重要不紧急;3类,紧急不重要;4类,不重要且不紧急。
可以按照事务的重要性,优先选择去做。为了让我们能更好的遵循“要事第一”的原则,我们可以制定工作计划表,作者给出的建议是最好以周为单位,也就是一个星期的工作安排。还可以按照角色来进行管理,比如充当妻子/丈夫、领导、员工……进行事务角色的重要性给予分配合理的时间。
在进行“要事第一”之前,不妨先问问自己:在目前的生活中,有哪些事情能够彻底改观我的个人生活/工作局面,但却一直未做?
书中提到了情感账户的概念,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是提升还是降低情感账户的余额?越是持久的关系,越需要不断的储蓄,例如婚姻关系,由于彼此都有所期待,原油的信赖就很容易枯竭。
要管理我们的情感账户,就需要不断地进行投资,书中给出了几种主要投资方式:理解他人、注意小节、信守承诺、明确期望、正直诚信、勇于致歉、无条件的爱。
不管在哪一种关系中,要想提升情感账户,都需要去投资,去经营,不要等到情感账户枯竭了,再想去修复,估计会很难。希望每一份所建立的情感账户,都能不断的增值。
习惯四:双赢思维——人际领导的原则
在任何一种关系中,我们都想达到双赢的局面,但双赢也需要很多的条件,并不是简单的1+1≥2,要达到双赢的局面,需要考虑到品德因素、双方的信用体系情感账户、双方之间的协议等。如果达不到双赢的局面,可以试着好聚好散(无交易),切不可做出做损人利己、两败俱伤等行为。
试着去培养自己的双赢心态,让自己的人际关系变得更为和谐。
习惯五:知彼解己——移情沟通的原则
首先寻求去了解对方,然后再争取让对方了解自己。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都是自以为是,在跟对方沟通的时候,并没有以理解为目的,聆听对方的思维模式和感受,往往让谈话陷入了“自传式回应”。
有时候,我们跟对方的谈话,只需要对方听即可,不需要对方给出建议。我们需要的仅仅是说出自己的感受,需要一个倾听者,而不是反过来再受到批评、指责、教育。
习惯六:统合综效——创造性合作的原则
“所谓统合综效的沟通,是指敞开胸怀,接纳一切奇怪的想法,同时也贡献自己的浅见。”
书中提到了沟通的3个层次:互相提防→互相尊重→统合综效。随着双方信任度的不断提升,合作的层次也不断提升,最后达到“双赢”的局面。
统合综效的实质就是尊重差异,能够建立优势并弥补弱点。
习惯七:不断更新——平衡的自我更新的原则
这一部分主要讲我们要对自己不断的进行投资,可以从身体(锻炼、营养、压力调节)、社会情感(服务、移情、统合综效、内在安全感)、精神(确定、坚持、学习、思考、价值观)、智力(阅读、想象、规划、写作)这四个方面着手对自己进行改造。
通过学习→坚持→实践,然后再学习→坚持→实践的方式,让自我成长成螺旋式上升的趋势向上不断的拓展,增强自己的影响圈,缩小自己的关注圈,让自己的核心区越来越强,由内而外的创造自己。
读完全书,让自己的思想经过洗礼,书中的七个习惯应该被用来好好的践行。不管是改变自我,还是改善自己同他人,同这个世界的关系,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