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10
今天聆听了山东省特级教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张利平老师的专题讲座《名师阅读与文化成长》,给我专业阅读与成长方面很多启发,简单整理笔记如下。
张利平老师主要与我们交流讨论了三个话题:身为名师,该如何阅读;名师阅读什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示。
张利平老师通过讲述史建筑、俞敏洪、朱永新、于漪等名师以及自己阅读的经历,告诉我们,读书与一个教师的思维方式、生命状态、幸福指数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读书能为一个老师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史建筑老师的规划阅读:每天阅读至少三万字,每年高考写下水文,且都被评为满分。我特别受触动的一句话是:阅读与时间无关,与热爱有关,与我们是否把阅读规划为重要的事情有关。的确,只要是我们想做的事,总有时间,比如阅读,它应是随时随地发生的,她应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日常生活的方式。不找理由,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碎片化时间)等,去静心的阅读批注。种好心田,智达未来。定下阅读的目标和方向,全身心的投入沉浸其中,让阅读成为我们每一个渴望成长的人的养料。
刘建宇老师的专项阅读:大量阅读与毛泽东有关的书籍,打通教学通道,用全息思想指导教学。回归内心,不受外力干扰。学生说他曾经对学生最大的影响是毛泽东的五个字——为人民服务。的确,作为一个老师,能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唤醒影响学生,甚至改变学生的行走路径,这样的老师,难道不是很好的教材吗?读书是刘建宇老师的生命底色,他博览群书,因为读一个人,所以读一个人喜欢的文字,继而再读研究这个人的书,这真是从一个点,然后到面,再到一个圈,构成一个悦读世界圈,只要留心,处处是教育。
李秀伟老师的海量阅读:平均每年阅读100本以上书籍,群式阅读,一通百通,以写带读,将所读内化于心,每日必读,陶醉于经。李老师的阅读量令人震撼,通常他阅读的方式是浏览信息式和抓取信息式,或者他会从目录中挑选自己需要的内容进行碰撞式的阅读。李老师的勤奋也是我要学习的,他会在几天时间用完一个读书笔记本。他对书已经达到了痴迷的状态,李老师的眼里只有书,他曾经的愿望就是一屋子书。
俞敏洪的疯狂阅读:3个月60本书,3万字笔记,行走方式是:阅读、交往、独立行走。俞老师的每日阅读量更是让我叹服,阅读速度之快简直不敢相信。;陶继新的文化阅读:用阅读引领名师成长,做减法,放下无意义的事,腾出心灵的空间安放文化。
朱永新的终级阅读:要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阅读是“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基础;于漪的中国阅读:教师最重要的是学习、读书、思考,思想有高度,文化有厚度,专业有深度。
张老师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向研修班学员们讲述了教师如何有效的进行问学课堂设计等相关内容。
“问学”,是指以问题为起点,以思维深化为主线,将“问”与“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式。“学贵有疑”,真正学习的发生必然从疑问开始,问而思,思而辨,辨而得,新得促新疑,如此,就形成了一个不断螺旋上升的闭合链环。
建构“问学”课堂的意义在于,通过搭建“问学”阶梯、深化“问学”内涵、衍生“问学”效益,达到学习“自觉化”、“自动化”的目的。这是一种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改良学习环境、促进学习者由内生走向内觉的重要途径。
朱光潜先生说:“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
读书,让我得以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寻得片刻的宁静。读书,让我在繁忙的工作中,精神上得到暂时的休憩和放松。读书,让我沉静,越读,越受用,越得心应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