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怀生命》是何怀宏的一本小书,二百多页的篇幅,扎扎实实一天便可看完。但我不想看得过于仓促,因为光凭这个书名就已经很诱人了,再者与我对生命的思考相契合。慢慢看,欣赏着。
失去双亲的那一年我三十五岁,已过了而立之年,但那时内心里还把自己当作孩子,始终无法从痛苦中走出来,直到三年后考取心理咨询师证,开始阅读心理心灵方面的书籍,通过读写自疗,才算逐渐摆脱了失去亲人的阴影。只有经过了如此人生大课,才算是真的成长,对生命的真谛才算是有了领悟。之前的故作高深,盲目自信,其实不起一点作用,哪怕我读过很多关于生命的书。
邻居阿舅对我说,无论父亲怎么不堪,都要尽心去孝顺,毕竟因为他我们才能来到这个世间。那时正经受生命诸多忧愁的我特别不解,我对生命的认识还很肤浅,除了知道它给予我们只有一次之外,还无法洞彻生命中的所有快乐与苦痛都是成长不可或缺的养料。那时的感觉,父亲就是个累赘,直到真正没了父亲,才明白什么叫做生命无法承受之痛。父母是生命的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我们普通人很难有李煜这样国仇家恨的悲哀,自然难以写出如此痛彻心扉的诗句。多愁善感的诗人,对自然界的一花一草尚且敏感,更不用说国家社稷了。他们是最热爱生命的人。
由此我想到了那个跟踪一只鸟上千公里的教授。教授救了一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并把它送还蓝天,用定位器确认它的位置,一路观察它的健康状况。对一只鸟的生命如此顾惜,这是教授的做法,尽管很可能这只鸟会很快忘记教授。他也是热爱生命的人。
由此我又想到了班级里那些学生,不正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吗?他们暂时学业受困,心智待成熟,正需要一股救助的力量,可是我为什么没有像那位救助一只鸟的教授呢?一只鸟也好,一个人也罢,缘分让我们相遇,是为了彼此成就,可是我做了什么?一味得恨铁不成钢,发出无奈的怒吼,这是一个生命对待另一个生命的态度吗?
鸟康复后会飞上蓝天,到属于它的地方去快活,也许再也不得见,但教授乐此不疲的及时伸出援手。学生毕业后会各奔东西,到属于他的地方去闯荡,但可能还有见面的一天,我为什么不能学一学教授,也来个千里追踪?看一看,一个生命怎样从我们这里蜕变为健康活波的青年。
从明天起,做一个心怀生命的人,我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