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与共鸣:那些生命成长的力量
——读《心怀生命》
《心怀生命》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何怀宏写的一本不算太厚的书。我之所以说“不算太厚”,而不说是一本“小书”,是因为虽然从外形上看不厚,但其内容的深度、广度,以及字里行间所表现出来的思考张力,都不是一个“小”字能囊括的。
用“心怀”作为动词,后面可以跟随什么词?心怀感恩、心怀善念、心怀敬畏、心怀自然、心怀梦想……等等,这些闪耀着美好光芒的词语颇能引发一个读书人心中温暖的遐想,引人走光明的道路。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或者作为孩子的父母,我觉得“心怀生命”这样的组合,是一种更根本、更紧要,更须臾不能忘却的提醒。
“你是谁?你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被称为关于生命的三个最根本的哲学命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成长着的生命,因此更需要追问的,还有一个关键问题:怎样去?或者说是怎样成长——在成长的路途中,你可能遭遇什么,将用什么样的心态处置和应对这些遭遇?老师、家长把这些问题想清楚、想深入,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走过他们最初的生命岁月,为他们的成长奠基。
《心怀生命》这本书,思想的触角指向的正是生与死之间我们所可能经历的各种遭遇——幸运与收获,战争与和平,残忍与危险,孤独与死亡……生命成长的路上,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一切?作者思考着,也带着读者一起思考:在自然中汲取力量,获得启迪,培养自我修复的能力;在探险、独自远行中,锤炼自己独自面对陌生世界的勇气;那些平凡的日常生活对我们有什么意义;那些温暖的生活故事给我们有什么不同启迪;那宏远的愿望与日常的点点滴滴到底有什么关联;那些看起来高贵无比的帝王有着怎样的内心世界……。作者思考着成长与蜕变,思考着道德与社会在生命中的分量,为读者打开一个又一个深邃广远的思考窗口,以悲悯与宽厚看待周遭生命的不同成长。
我欣赏书中那些关于历练和成长的篇章。如何教育一个孩子,作者列出的次第不是德智体美的分类,而是他自己根据生命的体验,给出的具体设想:尽可能早地让婴幼儿在户外活动,见识到太阳、月亮,与新鲜的空气和干净的水在一起;在爬山中历练体魄,在农舍中与小狗小猫相伴,感受不同于人类的生命,如何成长;领略什么是饥饿,勇敢而平和地面对失望;在突如起来的暴风雨中,学会急中生智地躲避;在看到雨后彩虹时,体会欢欣;在仔细观察小鸟、逆水而上的小鱼时,学会换位思考;在各种意外的伤痛中,变得坚强……然后,才是走进课堂、接触书本,在阅读中遨游古今,与人类最伟大的思想相遇;在集体中学会合作与妥协、斗争与谦让,学会理解别人的痛苦,领略帮助同伴的快乐。至于现代的先进知识技术,在很多人看来要从娃娃抓起的那些技能,作者认为应该放到后而又后的次第。是的,作者表达的次第,正是一个人正常成长的次第。今天的不少家长和老师,已经忽视、忘却了这个天然的安排,他们更加关注孩子们的智力发育,那些受到热捧的才艺和科技,或者考试卷子上呈现出来的分数。
卢梭用厚厚一大本《爱弥儿》讲述的道理,在我看来,其实是被何怀宏浓缩在这“不算太厚”的书中了。读这本书,“生命”这个词在我的心目中变得立体与丰满起来:春天的柳枝、婴儿的啼哭、满架紫藤花的喧闹、枯枝败叶中萌发的新绿、被风霜侵袭的枯藤、沙漠里看起来已经干枯的胡杨……生命是蓬勃的生长,是坚韧与顽强,是孤独中对温暖的向往,是勇敢面对危险的心灵力量,是在困苦中的坚定信仰,是不可避免的凋谢与死亡……生命,是出生与死亡之间种种故事。
这本书带给我们一个不同的视角,让我们得以俯瞰、审视大地众生以及我们自己的生命,找到生命的支点和前行的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