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团干7年的领导,近来看了你在公众号《军旗猎猎》上的两篇文章,《副团职为何7年?这9条教训心得送年轻军官》、《副团干7年谈心得就没资格?军中键盘侠咱们来互怼一下?》,看完之后有些感慨,写出来与你共勉!
首先要申明,我不是来和你互怼的,对你,我没有任何恶意。
从你提供的信息,我可以猜测到你所在的单位,在人才济济的中部某省,在竞争非常激烈的一个作战部队的师级单位,你能干到副团,并在重要科室干科长,一干就是7年,充分说明你的能力不容置疑。两篇文章也雄辩的说明你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里面反应出来的内涵可以说你是习大大说的“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从你的战友的留言来看,你还是个称职的好领导,是个关心部属成长的好兄弟。在部队没能有更好的发展,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在当前军改裁军30万的大背景下,脱下军装就是支持军改的最好的举措。至少你现在有时间打打球、看看电视、陪陪家人了,不是吗?
副团以下职位干7年,不管你多优秀,总让人感到不正常,要么是个人,要么是单位的某个领导。7年副团当然不是什么羞耻的事,在师以下部队能干到副团职,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也并不是说非要多大的官才能怎么怎么样。但我们不能否认,无论是在部队还是在公务员系统,只要是有行政岗位的地方,提升是对干部最好的肯定和褒奖,也是爱护干部保留干部最有力的举措。不提拔有能力的人扎实工作的人,那提拔什么样的人呢?反过来说,大多数能得到提拔的人,是有能力的人是扎实工作的人,这个观点你同意吗?
部队的行政岗位,正团是个分水岭。正团以上职位(含正团),干个7年8年甚至更长时间,大家都会认为正常。但团以下不一样,如果一个干部在连职岗位上干了7年,基本上可以断定这个干部的军旅生涯不会太长,如此这般心态还能很好的话,那恐怕要算“神”级了。你副团7年,如果说心理没有一点波动,总是好心态的话,那离“神”也不远了。
在团以下的某个岗位干太长时间,要么是这个人有问题,要么是这个人所在单位的某个领导有问题。不管属于哪种情况,这名干部有些想法,甚至有些意气用事,那是再正常不过了——要是没想法,那才真是怪事。我们要允许年轻干部抱怨,当领导的却不能“怼”,而要致力于解决问题。
其实我们细细想来,连排干部都是年轻人,他们抱着各种各样的目的来到军队,对信仰的认同性、对革命的坚定性、对组织的服从性、对环境的坚苦性,大多考虑还不成熟,有些不符合领导意图的想法应该是可以理解的,不能因为他们有些想法就一棍子打死。这些干部中,大多数是可以通过历练转变过来的,大多数是可以成为优秀军官的。副团7年的经历,说是经验如何?说是教训又如何?说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东东对年轻的干部有没有很好的启迪。如果有,当领导的就不要在乎会受一点冤枉和委屈,更不要意气“互怼”制造紧张气氛。
笔者就曾经遇到过一地方大学生干部,到部队来因为专业不对口、驻地条件艰苦,怎么都不适应,还打了退伍报告。单位领导做他的工作可谓煞费苦心,特别是该单位的政委更是不忍心放弃。最后,政委主动替这名干部联系了一所大学,安排他先去学习以缓和矛盾。在他读书期间,政委不断安排干部去做工作去关心他,政委本人还利用休假等机会亲自去看望他。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名干部的心慢慢溶化了,收回了退伍报告。学习结束回到单位后,他像换了个人似的,主动要求到最艰苦的连队去当兵一年——也就是说,这名干部在副连岗位上实际上干了5年,但最终也成为了团职领导干部。该单位政委(后来提升为正师职领导)总结说:“做年轻干部的工作,就是要不抛弃,不放弃!”
部队风气还在进一步净化,年轻干部有些迷惑实属正常
军委纪委纪检监察局副局长梁文刚近日披露:十八大以来,全军共立案审查4000多起,给予纪律处分1.3万余人,有效遏制了腐败滋生蔓延势头。军委首长说得很明白,现在只是“有效遏制了腐败滋生蔓延势头”,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年轻军官还有些疑惑,还有些茫然,是可以理解的。
对于年轻军官的吐槽,你用“互怼”这个词显得有点意气用事哦,很容易把领导和年轻军官“互怼”成对立面,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还有,你都已经转业,应该放松一下自己的心情,别动辄气呼呼的了哈。
生活在不同的年代,经历不一样,面对的问题不一样,有些不一样的想法实属正常,部队那么多年形成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完成转变得过来的,我们要有决心去转变,要有耐心去转变,更要有信心去转变!
苦行僧的生活自己过了也就过了,毕竟在那个年代是个常态,但这并不代表一定要年轻人也这么过,作为领导,应积极推动一些问题的解决
“我这7年,不管是当主任也好,当科长也好,基本上都是别人打球我打字,别人看电视我看材料,别人喝酒我喝墨水,别人陪家人我陪办公室的灯光。只有如此,才能不愧心、不愧党。要做到这些,非得有对事业,对工作的真情不可,不然无法支撑。”
这是你对自己的一个写照,这么些年,你过得真不容易。你习惯了这么一个状态,并且也会习惯的认为这才是正常的状态。只是,这样的状态真的正常吗?你把家庭压力都给了家属给了亲人,这对她们来说公平吗?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作为领导应该考虑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困惑我们一些年轻干部的,乃至于影响部队吸引力的,往往就是生活中的一些实际困难。孩子小,谁来带?孩子上学放学,谁来接送?老人病了,谁来陪?等等,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年轻干部又如何能够安心呢?近来,我们也没少看这样的报道,妻子十月怀胎正待产分娩,军官丈夫因单位有检查任务被匆匆召回;年迈的父亲或母亲重病在床,生为军人的儿子因单位任务重而迟迟不得归——这样的事情不在少数。非得要这样做吗?我们的领导反思过解决问题的办法吗?
作为领导,除了教育官兵要提高觉悟提高思想认识,更重要的是要努力去解决困惑官兵的实际问题,营造拴心留人的环境,才是真正从细处着眼、用实处着手,将习主席的“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最高指示落到了实处。
我们一定要仰望星空,但也一定要低头看路!在教育帮助年轻军官时,既要引导他们仰望星空,也要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困惑。
“一位上过战场的老领导、老将军经常和我们说:‘想想那些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我们今天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只有我们每个人都有信心、都有信仰,只有我们人人都能坚持自己的理想,保持自己的初衷,整个大环境才会好,我们这支部队才有希望,我们这个国家才有希望,我们这个民族才有希望。”
打江山的革命老前辈都是仰望星空的人,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值得我们尊敬。他们辛辛苦苦打江山的目的也是为了我们有更好的生活,作为革命继承者,既要看星空,也要低头看路,毕竟社会在高速发展,一些现实的物质需求不能不去考虑。
但是领导,对于年轻人出现的问题,以及你这篇文章中想“互怼”的问题,其实更多的是“低头看路”的方式方法问题,而不是看星空的理想信仰问题。问题真没那么严重,不要动辄上纲上线。军人自己过苦日子不要紧,不能叫军人的家人、孩子也跟着受苦受累。
在军改深入推进的当下,大区域换防、高强度训练、严态势管理等,正在考验着部队的年轻人。我有幸去了几个单位走访老战友,有军级机关的,他们有的干部忙业务忙值班忙着下部队调研,根本没有时间顾家,最长的有三个月没见到过家人;有基层部队的,旅机关和营连的都有,在机关的白天要陪同工作组、要检查部队、要处理业务,晚上要写各种各样的材料,在营连的要忙新大纲训练、新装备研练,要去熟悉新的战场环境,都不记得自己什么时候回过家。日子过得很苦,但他们没有抱怨。按照他们的话来说:“每个人都多干一点,少抱怨一点,改革就会更加顺利一点,部队的战斗力就会更强一点,以后的日子才会更好过一点!”这“五个一点”,正是当下年轻军官的真实写照!
部队的未来是年轻人的,作为领导,更重要的是要将他们扶上马再送一程,如此才算是完成了使命。至于有些年轻人上马慢了些、在马上还有些不适应、甚至抱怨了几句,当领导的都应该表示理解。因为,我们都曾经年轻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