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阳明心学》让我明白很多事情,同时也让我开始思考很多事,比如成功、比如死亡。以前所看过的所有关于时间管理、人生规划的书都像是心学的衍生品。最近开始读第二遍,读到关于“慎独”的篇目时,突然想明白一件事,特别记录下来,也算留下一个脚印。
正之问:“戒惧是己所不知时工夫。慎独是己所独知时工夫。此说如何”?
先生曰:“只是一个工夫。无事时固是独知,有事时亦是独知。人若不知于此独知之地用力,只在人所共知处用功,便是作伪,便是‘见君子而后厌然’。此独知处便是诚的萌芽。此处不论善念恶念,更无虚假。一是百是,一错百错。正是王霸、义利、诚伪、善恶界头。于此一立立定,便是端本澄源,便是立诚。古人许多诚身的工夫。精神命脉,全体只在此处。
这里的“立诚”,不仅仅是对他人诚,更重要的是对自己诚实。这是长久以来我们对儒家经典的误会之一。就是把诚都理解为诚信、诚实。但是儒家学说被称为“为己之学”、“成己之学”,其实更重要的是,它是教人如何成为自己、成就自己的学问。王阳明所说的诚其实更主要的是对自己诚实。他所倡导的致良知,就是教人诚实的面对自己的内心,良知就在内心。
这让我想起来今天白天觉圆师姐问的一个问题,真话往往不好听,那我们究竟还要不要说真话呢?我们当今社会往往把左右逢源、八面玲珑、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称为会做人,但在心学里,这叫做小人“见君子而厌然,掩其不善”,算不上做人之道。真正的做人之道叫做“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就是要反观自己,诚实的对待自己的内心,成为真实的自己,这才能获得真正做人的快乐。
回到真话的问题上,我们不仅应该对他人诚实,更应该对自己诚实,说真话是发源于内心的诚和善,那么就应该是合理的。其实,我们怕真话不好听,往往是因为担心对方接受不了,反而怨怪我们,误解了我们的诚善之心。但是我想,我们诚实的面对自己,表里如一、言行如一,又何惧他人的怨怪呢?我们只需要忠于自己,下一次继续对他(她)好,日久见人心,他(她)难道分辨不出么?若是真有分辨不出的,我亦无愧吾心。
当然,说真话的艺术也是随着修行逐渐提高的,达到了师父说的柔软和慈悲,想来真话也一定不那么尖锐,也就更容易被接受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