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冯斯佗罗夫斯基,就是不才在下鄙人我,继生命的意义、幸福是什么这两项伟大思考之后,最近又开始宇宙终极谜题之爱是什么的思考(可怜我有限的脑细胞啊)。
话说, 人生走到中年前面的台阶上,遇到更多生活琐琐碎碎千头万绪的考验后,我要从哪儿开始论述我的伟大哲学命题呢?《圣经》上说,爱,是恒久忍耐。于我而言,好像是,又好像不是。思考过程忒复杂,经过慎重的考虑后,我决定,直接说结论好了。在冯氏哲学里,爱,就是心甘情愿不求回报的付出。
生活里,我们见多了带有附加条件的所谓的“爱” ,无论是父母之爱,还是来自爱人的爱,因为加入了太多的条件,而变得面目全非。
先来讲讲父母对我们的爱。古往今来,太多歌颂父母之爱的诗词歌赋,无一宣扬的是父母的无私与伟大。如果你站出来唱唱反调,立即会有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给你扣上一顶“不孝”的帽子,你还如何辩驳? 可是,我们的父母们,他们的爱,真的“无私”么?如果我们问我们的父母那代,你们为什么要生孩子?大多都会用看白痴的眼光看着你说:“什么岁数干什么事儿,该生孩子的时候不生孩子做什么?养儿自然为了防老。”看看,这种本身就带着“养老”作为前提的爱,这种付出是为了收获的付出,是纯粹的爱么?父母疼爱孩子,这是不假,但我更愿意定义为,这种带有附加条件的,自己还没想清楚的,只是站在自己角度去要求孩子的所谓爱,更应该叫做本能,这不是爱。
我前段时间看过一篇文章,讲的是付出感,是亲密关系的杀手。深以为然。当中国父母站起来,指着孩子说,我为了你怎样怎样的时候;当伴侣站在对面,一一陈述自己为另一方的付出,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指责对方负心的时候。以前年轻时我也这样做过,但现在再看,却常常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我觉得这种行为,其实也是一种绑架,情感制高点的绑架。作为一个成人,选择做什么,或不做什么,是你自己的选择。做完的结果如果不能让你如愿,该反思的是自己,又何必归咎到对方身上呢?
我们的父母那一代,因为时代背景的关系,缺乏明确的界限感。儿女成立小家之后,往往也经常越界,插手方方面面,再碰上个性十足的儿女,于是矛盾重重,相看两相厌,又不得不因为现实不得已的原因,捆绑在一起生活。我经常说,其实每个家庭所遭遇的问题,基本都是无解。可以想象,这样状态下每个人生活的质量又会如何。国人千百年来推崇的是“难得糊涂”,最常见的状态是“凑合”,至于所谓的生命的质量,可能是大多数人都不会思考到的问题。我们大多考虑的,是如何“活下去”,而不是活得质量更高。导致这种结果,有现实很大部分的因素,也有个人因素。于是,相似的问题,一代代重复。于是我们一遍遍感慨,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然后在重复的轮回中度过我们的一生。
我和我母亲的价值观基本相悖,我母亲和千千万万的母亲一样,疼爱自己的儿女,但只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强制,去要求别人顺从,要求儿女回报。我时时告诫自己,勿走老路,绝不可变成我母亲那样的妈妈。自我有了女儿,有时候也会不自觉中步入重复的怪圈,身上还是不可避免的带上了母亲的烙印,每每发现,都惊出一身冷汗。于是我不断的提醒自己,孩子虽小,也是独立的一个人,需要我们发自内心的尊重与发自内心的爱。当她抗拒时,我们不要一味强迫她,要感受到她的感受,和她站在一起,让她知道你永远是她最可靠的联盟。最最重要的,你对孩子所有的付出,都是源于爱,不求回报,心甘情愿。纪伯伦有一首诗,《你的儿女》,完整而清晰的诠释了这种真爱的意义。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我真心希望,我们的儿女这代,能更有幸的拥有这种“纯粹”的爱,真正的爱。毕竟,希望儿女幸福,是每个父母的心愿。只是这里幸福的标准,应该是以孩子的感受为主,而不是以父母越俎代庖的感受为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