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分析《稀缺》中父母育儿的现象。
我们来大范围的联想一下,父母会在没有必要的时候提高嗓门对孩子嚷嚷吗?孩子有需要的时候,父母会表现出爱意和支持吗?父母在制定规矩的时候,是从一而终,还是会随意地、武断的变更要求?孩子们表现好的时候,家长们能否做出积极的回应?父母与孩子是频繁的互动,还是把孩子往电视机前一放就不管了?家长们是否会给孩子们辅导功课?
书中给出的研究出来的普遍现象是:穷人做家长时更加不称职。他们对孩子更严厉,更无法从一而终,而且情感上也会更加疏离,因此也就显得没那么富有爱心。另外穷人更容易将怒气发泄在孩子身上,前一天还在因一件事情而训斥孩子,第二天又会因相反的另一件事情而责备他们,穷人们无法充分的与孩子们进行互动。他们也不会经常辅导孩子们做功课。他们还会放任孩子们看电视,而不会给他们念故事书。我们现在已知的良好的家庭环境所需要的组成部分,都是贫穷的父母没有能力为孩子们提供的。
穷人在许多方面都会显出不足,他们更肥胖,不怎么会让孩子接受更系统和优质的教育,不知道或不懂得如何储蓄,穷人也不会对孩子身体微量元素检测和补充,甚至他们不带孩子健身或者参与竞技体育运动,有太多的案例来描述穷人因为物质的短缺,潜移默化中造成对孩子权力、兴趣的剥夺,甚至会反向寄托在自己孩子身上希望,希望他们能改变,带领家庭翻身,给他们报辅导班,不断的加强他们的成绩,就希望有朝一日能出人头地,这个本没有错,但是大家都没有搞清楚目的是什么,读书,考名校,获得好成绩,这些都是过程,最终要达到什么程度是最初的目标引导。
无能导致了贫穷,而贫穷导致更多的无能。这就是贫穷的阶级固化,并不是没有机会,而是在开始就没有把“稀缺”当回事儿,拼命的陷入无限循环,写到这里可能会有人说很多企业家家里也很穷,但最后都翻身了,没错,我非常同意,因为他们见识到了“稀缺”的危害,不乏有很多人通过时代的机遇、社会的机会、团队的努力和个人的奋斗实现了人生的跨越,但是“幸存者偏差”告诉我们:坠落的飞机没有飞回来。更多的“冒险家”没有成为企业家,也没有成为领航者。
我经常想自己做项目,但是总局限在现有的基础上,现有的行业中,看不到稍远的距离,这是我的认知层级低的原因,同时也因为自己的不满足而浮躁,无法静心踏实的去做项目,甚至连工资高一点都没有兴趣,为什么呢?因为感受到了向上突破的力量不够强,击穿不了阈值,有很多人说要努力奋斗,没错,我非常同意,可是我现在是在蓄力的阶段,没有足够的深度和击穿能力是很难让人突破的。强烈建议大家看看这本书《稀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