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观念里,认为“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所以在对孩子的教育上,也总是奉行“挫折教育”。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恐怕很多人有类似经历。
在取成绩的时候爸妈总会来一句“别太骄傲了,说不定就是你运气好”泼泼冷水。失败时又会来一句“你看看吧,早说你你不听......”再给你补刀。
遇到这种事,是不是心里感觉很憋屈呢?为什么自己怎么做都得不到父母的肯定呢?要一句夸奖怎么就这么难?
01 皮格马利翁效应
因为有了这些亲身经历,在自己成为父母后,也就会更加注意这方面。
心理学上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启示:如果你表现出对他人的一种强烈期待,那么这种期待就会变成现实。
因此很多父母也是一有机会就会夸夸宝宝。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了这样一个测验。
他来到一所乡村学校,声称要做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他把一份名单交给校长“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并叮嘱校长和老师要保密,以免影响到实验的正确性。
8个月过后,罗森塔尔又来到该校,发现名单上的这18名学生要比其他学生进步更大。
其实,这18名学生是罗森随意挑选的。
罗森塔尔称之为“权威性谎言”,罗森对于校方来说是权威,而学校的校长老师对于学生来说也是权威。
这个权威性谎言对教师产生了暗示,左右了教师对名单上学生能力评价;
而教师这一心理活动又通过情绪、语言和行为传染给学生,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积极暗示,变得更加自信和自强,从而在各方面也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
在孩子面前,父母是孩子的权威。经常夸孩子可以让孩子更自信,但孩子到底要怎么夸,你真的知道吗?
02 被这样夸的孩子,受不了挫折
夸奖孩子固然有很多好处,但是!如果是一昧地用“你好棒”“宝宝好聪明哦”这类的话来夸奖孩子,可能会让孩子禁不起挫折!
一直这样夸奖孩子,会让孩子在哪天如果没有被夸的话容易产生心理落差。甚至会因为没得到夸奖而愤怒,不能接受自己的“不聪明”。
另外,还容易让孩子不敢轻易挑战。一直被夸“你好棒”、“你好聪明”的宝宝,如果遇到超越自己能力或自己觉得没把握的事情,往往会不敢轻易尝试。
因为宝宝有的时候也会担心自己在爸爸妈妈面前做得不够好,害怕别人认为自己“不聪明”、“不棒”,自然也就没有热情和兴趣去尝试新的东西了。
03 夸奖是一门艺术
夸努力不夸聪明
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比如孩子当众背诵了一首古诗词或是表演了新学的舞蹈,大家都会鼓掌直夸孩子“好聪明”。
虽然知道别人是好心夸奖孩子,但是如果一直是这样的夸奖会让孩子把聪明和能不能背诵古诗词、跳好舞蹈划上等号。
对于每一个好表现都用聪明定义的话,一方面容易导致孩子“自负”,另一方面会让孩子回避自己觉得有挑战的事情,因为不想面对自己“不聪明”的事实。
这种情况下,作为家长可以将夸奖着重在过程中,比如肯定孩子花了多少时间在努力背诵古诗,有多刻苦努力练习舞蹈才跳得这么好。
让孩子认识到努力的重要性,比单纯夸结果更重要。
夸具体不夸全部
很多家长在夸孩子的时候,往往是会犯一个错误,就是夸奖得很“笼统”。
比如宝宝很用心地画了一幅画拿给家长看,很多家长就会一通表扬“宝宝真棒”“画得真好”。
然而,却没告诉孩子这幅画哪里好了,是画得像呢还是色彩搭配得好呢?
夸具体细节可以让孩子更容易理解,也让孩子更加清楚自己要往哪个方向再继续努力。
夸思考能力不夸结果
孩子也和大人一样,有时候会“急功近利”急于表现自己。
比如孩子做作业一样,每次都夸孩子聪明,会让孩子在做题的时候急于表现自己,做完题目会着急催你检查,问你“我做得对不对啊,我全对是不是很聪明”。
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应该引导孩子进行思考,就好比解数学题,可以对孩子说这道题用这个方法接单很棒,但还有没有别的解法?引导宝宝多进行思考,这样孩子的关注的重点就不是结果了,而是激发了孩子对学习本身更多的兴趣!
有效的夸奖,才是孩子成长的利器。夸孩子,请用心!
喜欢记得点击关注并分享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