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溯源
2015年,托一位亲友的福,有了一本电子书。当时应是电子书大肆盛行的时候,好奇欣喜之余,如饕餮般将那些实际购买需要比普通书花更大价格的我的偏好,统统装进了那本薄薄的电子书,然后满足地摸一摸它黑色的外壳,心下窃喜不已。要知道,曾经为了那些书,隔三差五泡在新华书店的我,要在那些很不引人注意的角落里面,才能找到我的偏好。那些书大都被搁置在书店最幽深的角落,且放得偏高不易寻到。而在电子书里,它们大都免费,或者只需花少得离谱的一点毛毛钱。虽然,电子书里的它们,并不如纸质书那样,未必是上海古籍出版社,但中华书局亦可,或者其他也行,我在学习与电子书相处的过程中也慢慢学着妥协,毕竟,它的方便性实在让人爱不释手。
我一直以为这本电子书是我的,出门时时常背在包里,闲暇时便可随便翻一番,填补旅途的零碎时间。
那时候周末必出门做短途旅行,一天两天三天皆有。
然而很有一段时间,发现小破孩一有时间就很认真地抱着电子书在看什么。我立刻排除了自己喜欢的书,因为他还看不太明白。
我还没来得及问,小破孩就迫不及待向我推荐:
“简书的故事很好看,你也看看吧,真的很好看。”
“不会是什么广告文案吧,你从哪里搞的?”
“Kindle里面的,你看,你现在就看嘛!”
“好好好!”
胡乱搪塞一通,小破孩满意地将那些“好看”的故事塞到了我手里。
我趁他不留意,悄悄翻回自己喜欢的部分。
那时候所谓的好看的简书故事,我最终还是没看。
时间大约进行到2018前后,小破孩已经有了自己喜欢的书,在翻看自己偏好的时候,时不时会怀念地说一句:
“以前有简书故事,现在怎么找不到了,那些故事挺好看的,是吧?!”
“嗯嗯,好看。”
我胡乱答应着,终究也不知道那些“好看”的故事长什么样。
二、故事
正式推开简书虚掩的大门,一个五彩纷呈的世界就那样闯进了我久已遁世的眼睛,稀里糊涂踏进一亩方塘,稀里糊涂开始耘地除草撒种子,也稀里糊涂偶尔去看看邻居的园子。
无意间看到一个才开头的故事,无意间看到的那个章节恰恰像极了我幼年时读过的书中的一位女子。当然,若去史书上问问,她也是光彩夺目的。瞬间心就被勾住了,我想要看看那故事中的人与我心中那个人有几分相似,又有几分不同。那文笔,是简洁明了又暗蕴意境的,虽然还生涩,但符合我的喜好。于是又翻了另外的文,不知不觉间心有戚戚焉,大约是有着同行业的经历,所以才更容易产生共鸣吧。
后来,一直等着那个故事的续,却很久不见后续章节。
尘世中人来人往易散难聚,有些时候,或者没有任何原因。
只是那个挂在半空的故事,竟然偷偷生了一根细丝,悄无声息拴着了我,隔三差五拽一拽,让我不得不生出了些许牵念。
再后来,遇到更玄乎的事情。
幼年的我曾在一座小城中度过了十来年,因着那时自然环境的恶劣,对小城充满了怨念,离开后这么多年,也没有一刻觉得那个地方令我怀念。
然而,有句话怎么说的,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
几年前在翠微的电梯里,听见两个小伙子聊天,我直接开口问,你们是哪里哪里的吧,小伙子一脸惊讶。
我在简书也经历了这样的故事。
那篇文章不拘细节但直抒胸臆酣畅淋漓,读后令人胸胆开张极是惬意。离奇的是,那些习俗透着万分的熟悉之感,我在心里惊叹一句:世界真小!
看完一篇之后,还想看下一篇。心里有一种念头,像是翻检幼年的玩具,一件件虽陈旧却满载了刻骨的回忆,不知不觉间唏嘘万千。
原以为我对那座小城了无牵挂,却不知它早已刻进了我的生命里,否定来否定去最终醉在一篇关于小城的文章里。
三、牵念
人常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我与简书,大约是回了超过五百次眸的。
我对小破孩说:
“你几年前看过的那个简书故事还记得不,是不是就是简书的?”
他迅速开始查,不到一分钟,小破孩惊喜地叫到:
“就是的,看,简书,写着的。”
“写着简书,也许此简书非彼简书呢?!”
“肯定就是的,还能有两个简书?!”
“嗯,有道理。”
于是,兜兜转转之后,终于相遇。
越往简书的深处走,越生出更多的牵念。
无论是一个未完待续的故事,还是那些陈年旧俗,或者只是很温暖舒适的文字,都让人流连忘返,甚至热泪盈眶。
还有,同我一样执拗等待故事更新的阅读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