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秋风宝剑孤臣泪

秋风宝剑孤臣泪

作者: 心境映花容 | 来源:发表于2020-03-30 11:26 被阅读0次

    李鸿章临终前给远在上海的盛宣怀写信:

    四十年来百战身,几回此地息封尘;

    经营庶富羞言我,纽握机权耻授人

    尽一分心酬圣主,收方寸效作贤臣

    诸君努力艰难日,莫误龙华会里人

    愿诸君多努力共济时艰,鸿章虽死犹生。

    李鸿章是从上海起家的,临终前想起旧友并不令人意外。年轻时,李鸿章是个科场得意的才子,24岁考上进士,又拜在曾国藩门下,讲求义理之学。假如没有太平军起义,没有列強入侵,在平庸的咸丰年,他只要瞻前顾后,不犯过失,内外打点,建立奥援,到了晚年,攀爬到权力金字塔阶梯中最高几层也是有可能的。

    然而,李鸿章生在中国历史变化最大的时代,他注定成为最要的人物。

    他创建淮军,恢复了清王朝的统治秩序;他创办中国最早的近代工厂、铁路;矿山、学校,建立西式装备的海陆军,以图自强;他主持对外签订了许多条约。

    甲午战争后的《马关条约》和庚子事变后的《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为屈辱的城下之盟。

    但细细分析,在当时的社会舆论中,对前者,多是夹杂着对李鸿章军事和外交失败的严厉批评;而对后者,却认为李鸿章朝廷解决了一场巨大的国运危机。所以,维新思想家严复给李鸿章的挽联是这样写的:

    使当时尽用其谋,

    知成效必不当此;

    设晚节无以为自是,

    则士论又当何如?

    挽联上联,惋惜李鸿章各项改革未得到真正实施。下联则说,倘若不从广回京议和,知识分子又要批评他为了自己的名誉,置国家利益不顾了。

    李鸿章和同僚们在签订条约时,是考虑过身后的名节的。

    在向日本割让台湾的时候,朝廷命李鸿章的儿子李经方前去办理。据美国前国务卿科士达披露,李对此事非常生气和吃惊,这表明北京感兴趣的是人们对条约的全部憎恨都加在他和亲属身上。

    他给儿子去电,我父子独为其难,无可推诿,:女宜妥筹办法。又给总理衙门去电,称儿忧劳成病,牵发旧积,难以胜巨任。

    然而朝廷不允,诏命:李经方迅速前往,毋往畏惧辞避。倘若迟延贻误,惟李经方是问,李鸿章也不能辞其咎。

    翁同侖禾在日记中记载:面奉谕旨,总署致李鸿章电信一件,而李经一方事也。淡淡的语气背后,多少诡谲的政海波澜。

    无疑,李鸿章是清末官场最有世界意识的政治家,在处理外患逼迫局面叶,却是一个失败者,悲剧人物,甚至于视为民族罪人。

    国际交往中,凭借的是实力而非口号,讲究的是审时度势而非激情冲动。

    梁启超曾说:李为19世界世界史亡一人物,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短;不避辛劳,不畏谤言,是其长。吾敬其才,惜其识,悲其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秋风宝剑孤臣泪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awmu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