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
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
一千个灿烂的太阳第一次读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是在初中的时候,当时对外国小说总是读不进去,总觉得他们思考的方式和我们差别太大,于是只是草草看了个大概,印象并不深刻。16年的时候再次读了一遍,才发觉原来人类对爱的表达并没有多大的不同,我甚至被小说感动得不能自已;17年,提前读了他的《群山回唱》,这是三部曲里面的最后一部,也是他最成熟的一部作品,阅读的过程中,常常情到深处难以抑制自己的泪水,是最令人难受的一部作品;19年春节前夕,读完了他的《灿烂千阳》,到现在,作品里面的那“灿烂的太阳”依旧在我的脑海里闪烁,深深的印记在我的心里。至此,我已读完了卡勒德·胡赛尼描写阿富汗的小说三部曲。
一千个灿烂的太阳卡勒德·胡赛尼1965年出生在阿富汗喀布尔,父亲是外交官,母亲是喀布尔女子学校的教师;1970年,全家随父亲外派到伊朗的德黑兰,并于1973年举家搬回喀布尔,这一年是阿富汗政权维持稳定的最后一年,之后政变与外侵不断,也结束了胡赛尼在阿富汗美好的童年;1976年,胡赛尼的父亲在法国巴黎找到了工作,于是全家搬迁到巴黎,由于阿富汗政权极不稳定,全家就再也没有回国;1980年,苏联入侵阿富汗,他父亲决定向美国申请政治庇护,之后就举家移民到美国加州的圣荷西,初到美国的胡赛尼一家曾经经历了一段贫困岁月;1984年,胡赛尼高中毕业,申请到圣塔克拉拉大学念生物,毕业后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医学系就读;1993年,胡赛尼取得了MD(行医执照)后,成为一位内科医生;2003年,胡赛尼的处女作《追风筝的人》问世;2006年,胡赛尼获得联合国人道主义奖,受邀担任联合国难民署亲善大使,促进难民救援工作;2007年,出版第二本小说《灿烂千阳》;2013年出版《群山回唱》。
一千个灿烂的太阳《追风筝的人》更像是作者个人的自传,书中的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始终贯穿所有的感情线,小说的主人公阿米尔以及哈桑的人生,也正如他们放飞的风筝一样,分离、交织、纠缠,断线、追逐、寻找,故事起于风筝,也终于风筝。是风筝让哈桑失去了快乐,最后却让阿米尔的儿子索拉博找回了快乐,也许阿米尔对哈桑的愧疚,在最后一刻得到了救赎。《群山回唱》讲述阿卜杜拉和帕丽这一对兄妹,因为贫穷和战争造成的六十年悲欢离合,然而,世上的一切因果都是有条件而来的,书中让人深刻的认识到了人的内心本质。它很容易让人沉浸在绝望和悲伤当中,但也不乏有一丝丝的希望与光明,就好似面对群山呐喊,也许我们心心想念的东西就会有所回响。
一千个灿烂的太阳《灿烂千阳》立意则更加深刻,高度上也不止是家庭的悲欢离合,写的是一个群体,一个民族,探讨的是女性无私爱的光辉。“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正是在各种战争、入侵、暴力、歧视下,那些为了生活为了希望为了爱而坚强活下去的女人们。故事选择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相差近20岁的女性角色,莱拉和玛利亚姆,在长久面对同样苦难和凌辱的过程中而成为类似母女般的深厚感情。她们共同经受着战乱、贫困与家庭暴力的重压,心底潜藏着的悲苦与忍耐相互交织,让她们曾经水火不容,又让她们缔结情谊,如母女般相濡以沫。她们共同面对生活,共同面对暴力,最后通过两人的不屈抗争和伟大付出,歌颂了无私的母爱,赞扬了这个民族妇女的勤劳隐忍以及她们对这片土地彻底的热爱,表达了对战争彻底的控诉和对妇女权力的深深呐喊。正如书评中所说的,这是个“关于不可宽恕的时代,不可能的友谊以及不可毁灭的爱”的故事。
一千个灿烂的太阳《灿烂千阳》对感情的描绘比另外两部更加细腻,更加打动心灵。特别是在玛丽雅姆奔赴刑场的那一个章节的描写,这个柔弱的女人在生命的最后一段历程里表现得勇敢而坚强。她在全书中的成长也是最具有转折性的,她的反抗直到最后才为了真的感情而爆发出来,在她就刑的那一刻,她无疑是幸福的。
我很庆幸自己活着一个和平的年代以及国家,虽然它也存在不少的问题,但它走着不断进步的路上,总是让人民充满希望。感谢胡赛尼,从《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到《群山回响》,为我们揭开了阿富汗神秘的鲜为人知的另一面--身负重压的苦难深重的底层民众、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还有那渴望自由幸福的顽强精神。
(搜索并关注微信公众号“凡人文社”,阅读更多历史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