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蓄

作者: Joanbetty永恒 | 来源:发表于2023-09-04 06:38 被阅读0次

      《华盛顿邮报》前董事长葛兰姆女士曾说:巴菲特是我见过最吝啬的人。比尔·盖茨也吐槽:巴菲特请我吃麦当劳,竟然掏出了代金券。

      对此巴菲特欣然接受。他曾在给股东的一封信中说,他和他的投资人,都是永久储蓄者。极致省钱、持续赚钱、坚持存钱,是他践行一生的致富习惯,也是他养成“易富体质”的秘密。

      第一阶段:省钱,拒绝超前消费。2008年,巴菲特取代比尔·盖茨成为新一轮全球首富时,有媒体向他表示祝贺。他却幽默道:“如果你想知道我为什么能超过比尔·盖茨,我可以告诉你,是因为我花得少,这是对我节俭的一种奖赏。”

      虽是一种自谦,但纵观巴菲特一生,他却从未有过超前消费。他不借钱投资,也不过度消费。他曾在圣母大学演讲时说:“我一生中从未借过大笔钱。从来没有,以后也不会。”

      很多富豪坐拥多处豪宅,收藏系列名车。巴菲特却只有一处房产,位于他的老家奥马哈市,已经居住了60多年。只有一辆凯迪拉克,用了8年,实在不能开,才换新车。

        他不会为名牌奢侈品一掷千金。他衣着朴素,周末出门,通常是一件简单的T恤衫。西服挑选的也是最保守的款式,因为这样就不需要额外购买很多领带进行搭配。

      所用的智能机,是2020年才买的,此前很多年,他用的是20美元的翻盖手机。这就是巴菲特的省钱法,绝不提前消费。但反观我们身边,充满了太多诱惑。

      有人看到限量版的包包,便忍不住剁手;有人看到新出的电子产品,就忍不住消费;更别说直播间的打折商品,奶茶店的促销活动。到处都是消费陷阱、拿铁因子,想要省下钱,真的太难了。

      但巴菲特有句话,我特别认同。“不要先消费后储蓄,而是花储蓄后剩下的。” 超前消费最根本的原因,是包里还有钱。

      如果你每天的花销是20元,当你包里还有200元时,你便不会克制自己。但如果你全身上下只有100块,可还有半个月才发工资时,你便不敢提前透支。

      一个人钱包里的额度,往往就是他的消费态度。学会给自己的消费限额,每月只花固定的钱,便能省下不少钱。你要相信,世上没有那么多一夜暴富,每个富人,都是从省钱开始发家的。

      第二阶段:赚钱,提升自己赚钱的能力。巴菲特12岁时,便展现出了投资天赋。他发现自己对数字和金融很感兴趣,于是大量阅读这类书籍。

      大学毕业时,他已有过多次投资成功的经历。按照原有经验,只要一直做下去,他就能赚到不少钱。但他却选择了进一步精进自己。

      可此时巴菲特身上,也有一个巨大缺点——社交困难:“我是个社交低能儿,我很害怕发表公开演讲。”但他更明白,有时候他必须在人前发言,这对他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

      于是他两次前往纽约,学习卡耐基的公开演讲课。得益于这门课,当他回奥马哈兼任老师时,能够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即便后来面对五万多人的股东大会,他也能应付自如。

      这就是巴菲特的赚钱法,提升自己的赚钱能力。巴菲特说:不管遇到什么情况,个人的才华都不会受到通胀的压力。

      让自己值钱,就是在赚钱。硅谷顶级投资人纳瓦尔也曾提出过一个致富理念:致富最重要的技能是找到天赋所在,成为终身学习者。当你不断在擅长的领域深耕,成为其中佼佼者时,你便能赚到这个领域大部分的钱。

      第三阶段:存钱,坚持复利思维。1939年冬天,巴菲特和妹妹在院子里玩雪。巴菲特用手接着雪花,把雪花一起揉成雪球。雪球变大后,他推着雪球慢慢滚动,每推一下,雪球就会沾上更多的雪,变得越来越大。

      这就是滚雪球思维:当下的每片雪花,都是未来雪球变大的基石。这就是复利的力量。如果巴菲特把第一次的25美元花掉了,那他便不会有后来每周200美元的收益;如果他每次都将股票分红装进自己的口袋,那他也不可能有845亿美元的资产。

      但在巴菲特眼里,现在的一美元,便是以后的十美元、百美元。可生活中,却少有人明白这个道理。有人把钱放在身边有潜力的项目上,结果前几年收益甚微,就草草撤资。

      有人强制自己储蓄,结果存了几个月发现还不如别人一个月的工资,就干脆放弃。但量变到质变,不仅需要量,更需要时间。

      有些事或许一两天看不到结果,但在时间的复利下,它定会给你带来丰厚回报。

      巴菲特的回答很简单:因为很少有人愿意慢慢变富。养成易富体质,本质就是易富习惯的慢慢积累。一直用正确的方法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成为富人,只是时间问题。

    慢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储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bbqv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