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二月初八开始,中断了七八天的阅读活动将继续进行。这一段时间阅读的书目是《水浒传》。说到《水浒传》,用耳熟能详来形容人们的熟悉程度一点也不为过。我印象中,上至八十岁的老人,下至幼儿园的小朋友,无一不了解《水浒》故事的。但是现在孩子,似乎对奥特曼更情有独钟。现在好了,有了这个机会,我们就有足够的精力像我们的孩子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相信经过一段时间浸润,孩子们一定会喜欢上《水浒》,甚至有可能成为传统文化的的拥趸。
《水浒》究竟从哪里开始说起呢?思考良久就先从这部长篇小说的的名字说起吧!“水浒”,这是个生僻词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少用到这个词。如若不是施耐庵老先生这部长篇小说,大多数人恐怕连听都没有听过这个词,对于作者用这个词作为小说题目更是一头雾水。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什么是水浒,作者究竟想通过这次词语想表达什么?
浒,为水边,指离水稍远的岸上平地。
从字面来理解水浒,就是指离水稍远岸上的平地。人在第一时间会想到“水泊梁山″,因为故事本身讲得的确是梁山好汉故事。但除了这个字面理解的含义外,它应该有另外层含义。大家看,人类历史上大多数文学作品无不是以帝王将相、或才子佳人为主角,而《水浒传》却以平头百姓为主角,赞颂梁山好汉的英雄壮举。这与以往文学作品是完全不同的,在这部作品中没有花前月下,也没有指点江山,文中的主角们大都没啥文化,甚至有些粗俗甚至野蛮。如果我们非要把人物按颜色划分,历史上的王侯将要么非黑即白,要么大红大紫,而“水浒″人物呢?无论哪一种颜色都无法真正表现出他们,因为他们属于"灰"色,䆟易被人忽视的“灰色”,因为不是江湖中心,所以没有碧水青山,更不会有惊涛骇浪,如同时代的弃儿,没人关注他们的生死与需求。《水浒》写的就是这么一群人的故事。
北宋末年,在山东河北一代曾发生过宋江起义。据史书记载,这次农民起义在宣和年间,起义的规模也不大,大概以宋江等三十六人为首的义军,曾经横行河北、山东一带,官兵无人能挡。其实在宋朝,这样的农民起义多如牛毛,老百姓活不下去便起兵造反。但是在宋朝有一项非常有意思的政策,遇到老百姓造反,官府便去招安。是的,在宋朝“招安”是国家的一项重要的维稳举措。只要你不是罪大恶极,不是一心取赵宋官家的皇位而代之的十恶不赦之徒,招安这件自事,一切好商量。当时就有民谣:欲得官,杀人放火受招安;欲得富,赶着行在卖酒醋“。甚至官府会在大灾之后主动的到灾区招募兵马,这种防患于未然的举措自然曾将无数农民起义扼杀在萌芽状态,当然也为梁山军后面的招安埋下伏笔。但是这一举措的负作用很明显:那就是政府军军纪败坏,战斗力锐减。从这里可以看出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都是些什么人,他们不是皇族、更不是士大夫,大多是那些活不下去的穷苦百姓。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都异常发达的朝代,但是国历史上所有朝代一样,存在着巨大的贫富差距。皇帝和士大夫占据舞台的中央,他们不劳而获,掘取了这个时代所创造的大部分财富,但是占人口大多数的平民呢?每日辛苦劳作,结果依然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当人们活不下去的时候,便起兵造反,这是农民起义产生的主要原因。
说起农民起义,与梁山同舍生取义时代有方腊起义,那规模比梁山大多了。比它规模小的更是多如牛毛,但作者为什么把视角放在这群人身上,也许他们代表着大多数人,大多数那个时代活不下去的穷苦人。他们思想并没有超越那个时代,如若不是实在活不下去谁会上山为匪呢?但如果有机会除去头上的“匪″,有建功立业的机会,他们会毫不犹豫抛弃前嫌,甚至舍身取义。
在今人看来,梁山故事是个悲剧,但把我们的思维倒退上几百年,也许这是他们最好的结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