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雪花飘飞的下午,手里的工作暂时告一段落,凝神望着悄然而落的雪花,却不期然想到了“死亡”这个话题。
为何会想这件事,不是因景生情,而是源于昨日与父亲的一段聊天。母亲因为阑尾炎手术住院了,所幸手术很小,没有太多需担忧的,手术结束后母亲的状态还好,今日已经可以短暂下地活动了。昨天与父亲视频一边聊着母亲的状况,一边说到老人的健康问题。父亲对老、病和死似乎看得很淡然,说人反正都得经那么一回。还说现在死得越来越“有效率”了。
为何会这么说,是因为他在医院的ICU看到了一个濒死老人,这个老人已经撤去了所有医疗手段,就静等着停止呼吸的那刻。他的的亲属们也准备好了寿衣等等后续的物品,也静等着老人呼完人世的最后那口气。
这个场景不能细想,想想就觉得很不是滋味。所有相关的人他们是以什么心情在静等这一刻呢?老人死后还有什么程序呢?大多是从医院穿戴准备好,然后直接送到殡仪馆,然后下葬。这个人就彻底地告别了这个世间。
不知从何时起,人的西去已经与家没有什么关联了,医院、殡仪馆、墓地。有的人家会在家里立个牌位,大多数人家连这个也没有。想起一个词,“寿终正寝”,指年老病死在家中。比喻事物的消亡。而“正寝”,指的就是旧式住宅的正屋。以前,人死后,一般停灵在正屋正中的房间。停灵时间有长有短,在经过一场隆重的葬礼,人才入土为安。
犹记得外婆去世时,她就静静地躺在正厅的棺材里,儿孙们在灵前烧纸磕头。起灵下葬的那天,司仪还让我们这些家人再与死者见一次,然后才盖棺下钉。那是我第一次见死去的人,我鼓起勇气,细细地看着外婆,蜡黄的、没有什么生气的脸。我的心情在那一刻竟然很平静,心里很奇异地想,原来人死后会是这个样子,这就是我们留在人世间的最后模样。
一直以来总觉得死是一件大事,王羲之也说“死生亦大矣”。可随着葬礼形式的简化,这件大事也越来越不那么重大了,走上了高效率、快车道,死亡、葬礼,逐渐成了流水线,似乎没有了哀思、悲痛、祭奠的从容时间了。这是一种进步吗?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