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早上从群里看到的一张图片。
为什么是“0”分?咋一看,回答问题的学生什么都不懂,答案的好像脑筋急转弯一样,有趣、可笑,甚至有点无厘头。
于是我把它转发的我的几个群里,看看家长们会有什么反应。
很快,收到了和我感觉一样的两位朋友的回复。这一点都不奇怪。
于是我又打开图片仔细读了读题目,感觉这些题目有点问题,似乎确实不怎么好回答。
我@了刚刚回复的两位朋友,问他们“用什么擦地最干净?”
我开始好奇,他们会如何作答。
于是得到的答案是“用力!”“用力没错呀!”“孩子也没错啊!”“老师只认一个答案。”“这些问题都没有固定答案。”
为什么是“0”分?为什么是“0”分?
再次仔细看题目与答案,发现应该是出自一个人之手,纯属娱乐而已!呵呵!
不过,一方面赞叹出题人的幽默智慧,一方面好奇孩子们会怎么回答,于是提醒朋友们回家问问自己的孩子们。
讨论之后,我有了一点思考:
问题问的就有问题,却要有标准答案,这怎么办?
我想出题人一定是有她的前提,要不然怎么会认为答案都是错的?
如果突然给我这几道题,我可能会空几道,因为蒙也蒙不到点上,呵呵!可以肯定的是,绝对不像写这个答案的人这么敢于想象。
反过来,我们看看,如果真的是老师出的题目,如果不是脑筋急转弯,那还真是老师的问题了。
这让我想到了现在的教育,很多的老师就和上面这位出题人一样,他的内心已经有标准答案,所以,孩子站在别的角度得出的答案是不能被认可的。
有时候老师会认为学生的不同见解是对他的挑战。
例:中国人的做法
有一个朋友,他的小学和初一初二是在上海的一个郊区的学校上的,因为他不是当地人,于是在初三的时候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农村上学考试。
他的学习一直特别积极主动,尤其是英语学的特别棒。
有一次,他听出了英语老师发音有问题,于是就在课堂上给老师提了出来。那位老师非但没有纠正自己的发音,没有接受学生提给她的意见,还当众批评了我的朋友,让他“管好自己,不要多事”。
我的朋友为此深受打击,再也不想在这个地方学习。后来他的成绩一落千丈,连一个好的高中都没有考上。
当然,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可以看出,我的这位朋友是一个比较自卑的人,这是因为他的母亲对他一直非常的严厉。父母如果对孩子太过严厉,孩子有可能自我价值会很低。当受到打击的时候,很可能会一蹶不振。我的朋友很不幸,就因为这件事情受到了打击。
曾经有专家提出,诺贝尔奖为什么很少有中国人?
因为我们中国人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
而我认为,是缺乏激发孩子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优秀的老师(包括父母)。
例:以色列的做法
今年三月,我们爱自然生命力体系在海南三亚的博奥举办的亚洲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我有幸听到了以色列家庭教育专家欧仁先生的演讲。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欧仁先生告诉我们,以色列的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鼓励他们提出不同意见,并且在课堂上,如果有不同意见就向老师提出来。
他举例说有一次老师讲到平行线的概念“平行线是两条永远不相交的直线”时,有个学生突然打断老师,问“为什么它们不相交呢?”
如果是我们中国的老师或者家长,当孩子提出这个疑问的时候,我们的反应是什么呢?
让我们看看以色列的老师是怎么做的?
老师立刻停止了他的教学,和同学们说:“那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为什么平行线不会相交?”
为什么是“0”分?教育理念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教育文化,同时也能看到两个国家的人的自我价值的层次是大不相同的。
樊登读书会里讲到一本书《终身成长》,讲到了人的思维方式分两种,一种是固定型思维,一种是成长型思维。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导致了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的性格特征。
在有人提出不同意见时,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通常的反应是否定的、受伤的;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的反应则是接纳的、欣喜的。
很开心,今天由一张问卷引发了这么多的思考。对于这些思考的总结如下:
1、清晰表达自己的问题,避免产生误解或不理解。
2、换位思考,理解对方语言背后要表达的意思。
3、良好而有效的沟通特别重要,避免对孩子误解或打击。
4、让对方有足够的发言权表达他的思想,并且认可他的思想。
5、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自我价值,让自己内在有足够的力量,去接纳他人给予自己的意见或否定。
6、清楚,是对错重要还是保留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意识重要。
作者简介
为什么是“0”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