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雒宏军
1
有些文字是用嘴去读的,只需要停留在口头;有些文字是要用大脑去读的,需要思考和判断;有些文字是要用心灵去阅读的,在心灵交往的那一刻,你才知道文字的重量,感受到它的穿透力。其实,好文字的背后都是心灵的世界。
2
肖川说:“张文质是个诗人”。看看他忧郁的气质,跳跃的思维,我们就知道了,张文质的确是个诗人。
3
学校的生存状态不容乐观,各种讨论文章汗牛充栋,不过,印象最深的依然是张先生的那三句话:“检查团”在学校,“检查团”刚刚离开,“检查团”马上就要来了。自己对各种各样的检查和各种各样的检查前的造假深恶痛绝,但是又不得不经常面对,不过,想起了张先生的这三句话,一下子就笑了,心里忽然也就释然了,正所谓“水来土掩,兵来将挡”。体制之下,有些是不能逃脱的,但是要留下一点点良心。
4
“到学校去,常常是苦闷之旅。只能这样了,挣扎与挣脱。”如果还有一些理智的判断,就会发现当今学校教育是苦闷的,这是难得的真实。不过,这种真实也正好印证了张先生的观点:教育是慢的艺术。
5
肖川注重阐述,从他那里往往发现失误的源头,心绪豁然开朗。张文质注重诉说,从他那里往往发现事物的本相,心绪却凝重起来。
6
写作并不都是为了表达,有时也是噤声,努力的压制自己,通过写作的方式,压制自己火热的心,愤怒的心,畏惧的心。张先生说,“不是噤声,而是用力叫嚷”,是啊,我们需要叫嚷,大声叫嚷,用力叫嚷,这样就可以唤醒更多沉睡的心灵。
7
“思考、质疑、在日常教育工作之外的用心,都属于奢侈的‘消遣’。当我们迫于生计,并受制于各种压迫,我们的灵魂是粗糙与躁动的,我们的生活更多的是适应与屈从,是消耗与厌倦,我们的一生也将是飘零和混乱的。”教师的日常工作之繁重不言而喻,但是心灵是否还有吸纳的能力,生命是否还有感动与色彩,大脑是否还能够做出理性的判断与思考,这些都是保证作为“个体”不被琐碎淹没的一些“救生筏”,事实上,这些“救生筏”不仅可以逃生,而且可以让你学会“享受”,享受教育,享受学生,享受人生,最终改变生活。
8
“这个时代的乏味、平庸甚至也表现为所有的邪恶总是如此露骨、显而易见。”何至于此,更甚者,邪恶是以正面的东西出现的,是以堂而皇之的理由登场的。
9
看到徐莉的“眼泪为证”,忽然想到如果不是白,就是黑,不是对,就是错,不是是,就是非,这样的生活多么美好啊!一清二楚,即使各执一端,选择也是如此容易,描述也会很简单。遗憾的是生活总是处于中间状态,就像一汪有些混浊的水,那样的水中往往有生命的表征。
10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这样的命题也不是完全合理。人的某段生命历程的意义需要若干年后再去观察,才能发现其价值,教育理念也是这样的。
11
张先生对教育改革中的“伪繁荣”现象做了批判。这样的批判同样是基于观察,基于人性的直接判断,如各种各样的公开课、研讨课、没有扎根一线的教育专家报告等。
12
“童年的质量往往就是我们一生的质量,一个童年普遍幸福的民族,是真正幸福、富有创造力的民族。”看到这句话,又想起了我们的一句俗语: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孰对孰错?关键就是你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具有丰富精神世界的完整的人,还是一个只会赚钱牟利的工具。不幸的是,我们大都选择了后者。
13
对人深受启发的是张先生对“小价值”的肯定。教育改革的艰难性不容置疑,期待突破与成功,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多是美好的心愿,往往不够现实,甚至因急功近利而将某些似是而非的东西奉为至宝。事情的另一面就是因为改革毫无进展,因艰难险峻而失望至极,看不清前方的道路。因而,对小价值的肯定就至关重要,一小步,每个教师的努力,每个学生的改变,都是有价值的,因为他们唤醒了我们对未来美好愿望的期待。
14
“你从这个体制里得到的东西越多,你对它的思考就会越少,你对它的依赖就会越深。”这些直接的感受后面,包含着重要的命题。有时候我感觉张先生的思维带有女性化的色彩,看到风,就想到了月,不过女性就到月为止了,张先生却能发现月后边的宇宙,这就是不同之处。
15
校园是让我们失望的地方,但也常常给我们希望。
16
“凡从不进教室,从不听课,从不与老师细致交谈,每到一地必作大报告的那些‘学者’的高论皆不可信。”这样的观念我信。
17
教育改革不是某种理念的提出和阐述,而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这种变化同满天飞的理念相比较,显得滞后,往往“慢”得多。不过,行动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对理念的落实,还有对理念的检验和修正,所以,教师必须时刻保持怀疑的态度。
18
换个位置看教育,就会发现另一面,毫无疑问,它有很多瑕疵。
19
感叹很多教师在生命化教育旗帜下的改变,生命化教育实验研究本身就是立足于自己“生命化”的,存在就成了一种基础。
20
无论多么豪华的学校,没有几棵大树,总让人觉得肤浅。看到那些将学校大树砍掉,为建几个雕塑的校长,也觉得肤浅。很高兴在张先生的文字里也发现了对“树”的价值的肯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