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蒙养,重家训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熠熠生辉的一大精神养料。刚开始涉猎中国哲学时,听到过这样的一个说法,认为中国没有哲学,有的只是伦理学。现在特别是学了伦理学这个专业后,愈发觉得中国伦理学的发端是如此早,如此完善。特别是传统儒家所讲的仁义礼智信、知行观等等,也是现代伦理学讨论的热门话题。
蒙养、家训、家书、家规等是一种指向家庭成员的教育方式,它随着家庭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概括中国家训的发展流变,大致是这样的路径:“萌芽于五帝时代,成型于两汉,成熟于隋唐,繁荣于宋元,明清达到鼎盛并由盛转衰。至清末,传统家训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传统家训虽然历经千年,但其包含的内容异曲同工。当代学者进行了梳理,不外乎包括以下十七个方面:孝亲敬长,睦亲齐家;治家严谨,勤劳节俭;糟糠不弃,寡妇可嫁(不可一概而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都是压抑女性);贵名节,重家声(贵名节有时候演化成好面子?);勤政谦敬,安国恤民;清廉自守,毋贪毋奢;(廉洁自古就是个大问题)抵御外侮,维护统一;(与当代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政治义务相对应)依法完粮纳税,严禁乱砍林木(遵守宪法和法法,注重人们法治意识的培养);立志清远,励志勉学(亘古不变的立志、勉学)习业农商,治生自立(一方面是耕读传家,另一方面则是自立自强);审择交游,近善远佞(交诤友,不交损友);宽厚谦恭,谨言慎行(这个在论语里面强调的比较多)和待乡邻,善视仆隶(睦邻友好,远亲不如近邻)救难济贫,助人为乐(扶危济困,人间大爱)洁身自好,力戒恶习(最高境界是慎独)养身健身(身体康健,对自己对别人都是福气)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这样家国同构的古代社会,人们往往将家庭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这个在战争时代尤为明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面临国家危难,一些士族大家都能深明大义,视死忽如归,为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正是传统家风、家训给予了仁人志士家庭的鼓励和支撑。还记得在电影《无问西东》里面,王力宏饰演的角色一心想着为国做大贡献,但在战火纷争的年代,作为家里的独苗母亲是一万个不愿意,但是在家国情怀面前,母亲还是屈服了。虽然那个角色最后战死,但他表现出来的那种英勇无畏正是对母亲大无畏的传承。
家风、家训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培养了一批忠君爱国、秉公执法、清正廉洁的人才,比如我们所熟知的曾国藩家书、梁启超家书等。有的人说掌权的人作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的家人跟着他作恶。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说,家风、党风、政风、社会风气是一以贯之的。没有好的家风的积淀,社会风气恐难实现风清气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