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9501424/8197e3730799fff4.png)
“与其内耗自己,不如发疯外耗别人。”
前一段时间,这句话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霸榜。
当代年轻人好像每天都在情绪的缺口来回试探,尤其是发疯文学的到来,给情绪宣泄提供一种疯狂的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你可能会看到这样的一类人,他们好像每天都在“发疯”。在社交媒体上疯狂刷存在感,用夸张的表情包和语气来宣泄情绪。
可能在一秒钟前还在哈哈大笑,下一秒就泪眼婆娑。表面看似疯狂,但实际上,他们可能才正是那种内心稳定的人。因为他们懂得如何将自己的情绪宣泄出去,通过“发疯”的方式,不让负面情绪在心中积累。
01
最近又出了一个新词,叫作平静的疯感。明明表面上总是那么冷静、理智、情绪稳定,仿佛对任何事情都不在乎,但实际上,内心可能正在经历巨大的波澜。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状况?
从小,我们都被教育要做一个情绪稳定的人。受委屈了,不能哭不能闹,最好还要大度包容那个伤害我们的人。难过了,也不能表达负面情绪,而是要维持表面的体面,做合格的大人。
这种行为,在情绪调节策略中被定义为表达抑制:隐藏自己的真实反应,克制自己释放出负面的表情、动作和言语,并最终掩盖自己此刻的真实情感体验。
在这种行为模式下,我们往往会强行将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的情绪表达行为停下来。比如在发生冲突时,在心里一遍遍劝自己“莫生气,气出病来无人替”。
又或者在被冤枉时,强行将自己心中委屈的情绪解读为“我一点儿都不委屈,我根本不在意”。
只不过是在硬撑罢了。“隐性发疯”虽然外表不显情绪,但往往有着丰富的内心,与此相随的是更加深沉和复杂的情感世界,自我调节不当,甚至会产生心理疾病。
与其硬撑,不如发疯。
![](https://img.haomeiwen.com/i19501424/662faa4109d2166a.png)
02
为什么当今世界的年轻人那么容易破防,情绪崩溃?因为他们绷得时间太久了,却没有想过让“弹簧”缓一点。
研究显示,在工作和生活中习惯性压抑情绪的人,更容易遭遇情绪崩溃。
“明明只是奶茶掉在地上了;明明只是被老板不痛不痒的骂了;明明是一点无伤大雅的小事,却突然崩溃大哭。”被压抑的情绪并不是消失了,而是不断累积、膨胀,等待一个爆发的机会。事后,自己其实也搞不懂为什么眼泪决堤。
压死骆驼的不只是最后一根稻草。雪崩之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压抑情绪,让自己认知产生影响,事情来临的时候,我们用了太多的精力来对自己说“我要冷静”,反而没办法好好的记住其他的东西,停止思考。
除此之外,还会影响我们的健康。“忍一时卵巢囊肿,退一步乳腺增生””众所周知,胃是情绪器官“等,焦虑,抑郁,自杀倾向都有关联。
03
合理的发疯,有时真能解决问题。
在职场上,适当的表达自己的愤怒,反而更容易推进项目;遇到不公平对待,唯唯诺诺忍气吞声并不能获得帮助,但当场“发疯”却可以获得解决方案;从古至今,所有人都知道,柿子要挑软的捏,所以在维护权益的时候,适当的发疯,成为无敌金刚”柿子“。
在“发疯”的过程中,我们的身体也会释放一些会让我们感到快乐的催产素、内啡肽等等激素,造就正儿八经的快乐感受。所以发疯的爽感,不仅仅是心理上压力消失带来的,而是生理层面激素分泌的爽。
发疯虽好,但需适度。”发疯“短期内可能就如一个特效药,但长期还是需要一个温和的方式。
面对别人的打听,自身权益的维护等,发点疯无伤大雅,但情绪累积因为一点小事发疯,会伤害到身边的人,这时候就需要寻找一些适当的情绪宣泄方式。例如,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当感到压力过大时,通过运动、音乐等兴趣爱好来释放自己的压力。
总之,无论是将“发疯”作为情绪宣泄的出口,又或者是解决问题的“发疯”。其实都意味着——我们长期以来缺少一种行之有效的情绪纾解方法,或合理表达、解决问题的模式。合理“发疯”,并且正视“发疯”背后自己真正的精神和情绪诉求,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作者|云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