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里一直都是用“冰山”来形容没有归属感的孩子。“冰山”浮于水面上的部分只是孩子的行为,我们所能看到的部分,但是我们所看不到的行为的背后,即冰山位于水下的部分,却是关键的因。 有这个“因”才有行为上的“果”。当孩子行为不良时,他是在用“因”这个密码说话,而大人们应该要学会,发现隐藏在行为背后的“因”来破译密码,而不是针对已产生的行为的“果”来处理。
比如孩子在课堂上乱吼乱叫,我们会制止他,批评他,甚至罚他站起来,这都是压制他的行为,也就是处理结果。可能暂时得到压制,但是下一节课又是同样的问题,我压制,他改正,他又反复,我再惩罚力度加大,再改正,周而复始。所以我们会发现,这样类似的问题用这样的压制方法几乎很难收到效果,就是因为我们没找到“病根”,只是简单地处理行为。所以密码破译失败。
那么孩子总体的“因”都是缺乏归属感,而因为缺乏归属感而产生四种错误目的的行为:
1,寻求过度关注(让别人奔忙或者得到特殊的服侍)
曾经一年级的课堂上有个小男孩正在玩水性笔,他正兴高采烈地告诉同桌如何将水性笔扯开,被老师制止了他的说话声,可是不一会儿声音又大了起来,老师再次进行了批评,可是没过一会,同桌便举起手来告状,小男孩将水性笔里的墨水弄到了他身上,这时教师心烦,恼怒,一顿批评并把小男孩请回办公室以免再打扰别人和影响课堂。下课后再讲道理,告诉小男孩他的行为的不对,以及希望得到小男孩认可的答案。
下一节课,故技重施,永远都是老样子。或者新花样,依然影响课堂,打扰别人。
为什么孩子会有这样的行为?有时老师们会陷入一个“误区”,认为孩子有多动症之类的,将他们标签化。但是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是:我就是要你们的关注,谁叫你们平时都忽略我。当老师和全班的目光都会聚到我身上时,我享受这样的关注,这样我才觉得我重要,才有归属感。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多从正面关注他。孩子就是因为正面得到的关注太少,才会另寻蹊径,从反面去获得关注。那么如何从正面给孩子关注,比如上课多鼓励孩子回答问题,多让孩子参与有意义的任务,多让他为班级做贡献,可以当班干部或者班级小管理员(如图书管理员,一体机管理员,浇花员等等)。
另外对他的不良行为减少关注与批评,如果不是特别严重的行为,可以当做没看见。如果实在太影响班级,也不要采取过激的言行指责批评,可以选择把手搭在肩膀上,忽略孩子的行为。
这样反面的行为得不到关注会弱化,正面的行为得到关注而强化。
2,寻求权利(我说了算)
孩子年龄越大,越容易走向这样的目的。
我所带的班六年级了,就经常发生和科任老师的权力之争。上次期中考试,学生来办公室叫我,说A和老师吵架了。我跑过去一看,原来是20°的室温,A硬要开电风扇。于是监考老师命令他关掉,他不听,老师自己又跑过去关掉它,等老师一关,他又把它打开,如此反复几次,老师生气的不得了,便叫别的学生叫来了我。
听完监考老师的叙述,我并没有做任何评价,请A拿试卷去办公室坐着写,并把电风扇关掉了。很明显,A就是在挑战老师的权威。这时候老师会觉得,哎呀,不得了了,反天了,看我怎么收拾你。于是老师开始应战,与学生较量着权力。学生有可能根本就不服从你,和你对着干,如A,有可能按你说的做了,但是一副很横的样子。或者完完全全服从你了,心里却得意极了,“气死你”!或者消极对抗,嘴里说着“行”,压根就没动。
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这是孩子追求独立的一个过程。他们觉得没有人能够主宰他们,没有人能命令他们,更没有人能控制他们。谁也强迫不了他们,这样他们才有归属感——我属于这个团队,但是我更是独立自主的人。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第一点,老师要明白自己是权力之争的一方。我们作为老师要时刻告诫自己:孩子们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相互尊重才能赢得合作。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一直以来,我们都习惯了,我们说,学生听。而且这么多学生,很多学生也习惯于听从老师获得老师的喜欢。往往真正民主的老师才能取得教育上的巨大成功,像魏书生,李镇西他们都是讲究民主的专家老师。
我们要明白,孩子恰当的行为应该通过自己激励而不是强权而得来的。如果我们和一个孩子去赌气,进行权力之争,是不是我们自己也像个孩子,像小孩子打架一样,你一拳我一拳,直到有人停下来。所以没必要和孩子意气用事。
所以懂得从战争中退出来非常重要。权力之争永远是两个人的事情。如果没有你争就不会有我抢了。退出战争,一个人也无法进行到底。权力之争也就没有意义了。“让他的风,无帆可吹。”
所以我们仅仅需要做,比如直接关掉电风扇,不要喋喋不休的批评。不开战,转移孩子的行为,离开并双方平静下来,也可以通过让孩子帮忙来转移行为。或者给孩子自己选择的机会,你也能接受的有限选择。培养相互尊重的能力,这是项长期工作,我们很有必要师生共学。
3,报复(以牙还牙)
学生报复老师有哪些行为呢?其实小孩子还是惧怕老师的,也很难做出明目张胆的报复行为 ,只会通过和你对着干来报复。
例如不做这个老师的学科作业,不听老师上课,也听不进老师的话,一副满不在乎的表情;
老师上课的时候故意扰乱课堂,打扰别人,让老师课堂无法进行,故意惹老师生气;
暗地里讲老师坏话,各种诋毁老师,把老师名字写下来,然后一笔笔划掉解恨;
这时老师感觉失望,或者伤心,或者更加讨厌这个学生,老师会反击学生,或者干脆放弃学生了。
于是师生水火不容。
为什么孩子会有这样的行为?也是因为归属感的问题,我既然不属于这个团体,也没人接纳我,那我伤心时就要伤害别人。反正也没人喜欢我,也没人爱我。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首先爱孩子,宽容孩子的行为,表现你的关心。理解孩子的感受,伤心或者愤怒等感受倾听孩子的感受,另外避免惩罚与还击。鼓励他们的长处。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
4,自暴自弃(放弃,且不愿意别人介入)
这样的孩子已经完全丧失了对学校,对自己,对学习的信心。
我们班就有一些这样的孩子。从来不举手回答问题,就算点名请她站起来回答问题,不论多么简单,也不开口,问会不会了,就摇摇头。有时候真是让人急得不行。更加勤奋地点名回答问题,学生就更回避,永远站起来“一问三不知”。
最后老师也只是无奈地觉得 ,可能真的不适合学习,对于提高孩子学习表示无能为力。
这样的孩子要她做别的事情肯定更没有信心。他们认为自己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做好。最好什么事情都不做,最好没人关注自己。默默隐于人群中,不被人发现。
为什么孩子会这样?他们内心活动是这样的:“我太差了,以至于没人瞧得起我,所以我也无法融入集体,他们也不接受我。我也曾努力让自己变得优秀,但是失败了。所以,我干脆放弃自己,你们也不要再对我报以希望了。”
这样的孩子看起来是想让家长和老师放弃自己,实际上,他们却最需要我们不放弃他们。他们希望不要受放弃,又怕承受我们的失望和自己的失望。所以,他们需要先迈出一小步,感受到一点一点的成功喜悦。
所以,我们可以将任务分成小步骤,并鼓励孩子任何积极的尝试;全面放下批评与否定;对孩子给予最大的信任;不要有任何怜悯孩子的情绪;不能自己看着着急,就都帮孩子做了。多从孩子的兴趣去引导,让孩子有成就感。
所以,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和信念我们要懂得,才能更好地针对他们的行为对症下药。当然还有的孩子的行为并不仅仅只是一种单独的行为,而是多种行为的重合,这就需要我们以更大的耐心对待孩子,来破译他行为的密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