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这棵小桃树“没出息”吗>

<这棵小桃树“没出息”吗>

作者: 鱼落忘川 | 来源:发表于2017-08-11 21:18 被阅读0次

       

    <这棵小桃树“没出息”吗>

            与这棵“小桃树”第一次相遇,是在语文湿地年会上,肖培东老师执教本文做“浅浅语文”示范课上。

            课堂上,肖老师引导学生如何利用课文批注读懂这篇文章,其中的一则读法指导更是被肖老师利用来作为对文章语言品味的一个切入点,这处批注如是说:“课文中一些描写反复出现,比如多次描写小桃树‘没出息’。散文中这类地方,往往寄托着深意,要仔细体会。”毋庸置疑,批注的目的是要引导孩子们多关注文本中对小桃树的多次描写,来加深对文章的认识和理解。但,读过几次以后,我却有些惶惑了:贾平凹对小桃树的多次描写是要突出它的“没出息”吗?那些描写的句子真的是要表现出小桃树的“没出息”吗?我怎么觉得不是!

            作为一个孩子,他吃了奶奶给的“仙桃”,在含了桃核却无奈发现甜梦无果后,不甘心的将这一颗寄寓着“幸福一生”的梦的桃核“埋在院子角落的土里,想让它在那儿蓄着我的梦”,可是孩子就是孩子,这个美好的期许他竟然给忘记了!冬去春来,是奶奶发现了那棵萌芽的小桃树,它是那样的瘦弱,可怜巴巴的,“它长得很委屈”,恐怕是因为我这个桃树的种植者的遗忘吧?被人遗忘在角落里,虽然委屈,却依然倔强地发芽成长,使还是孩子的“我”在“大家都笑话它”、奶奶也说它“没出息”只能“结些毛果子”的情况下,“不大相信”,“执着地偏要它将来开花结果”——一颗“仙桃”的桃核的萌芽,让孩子心中对美好的“梦”的期盼又继续萌发了。

            这时候,在文本中奶奶是这样说“没出息”的:“这种桃树是没出息的,多好的种子,长出来,却都是野的,结些毛果子,须得嫁接才成。”首先,她说的是“这种桃树”,针对的是一类,而不是这一棵;其次,奶奶强调的是“多好的种子”,这样野生,最后结出的果实只能是“毛果子”,非嫁接不能改变。很明显,“没出息”一词奶奶说的是这类野生桃树的一个结果,又怎么是对一个执着破土的桃树苗的嘲笑呢?所以是“奶奶也说”,而不是“奶奶也笑话它说”,奶奶的话包含着对它未来的担忧与看透,“须得”一词却也包含着对它的无限爱怜~不是全盘无情否定,也有补救措施的。这也为奶奶后来一直不抛弃不放弃地“护着”这棵小桃树做了铺垫。所以,真正认为这棵桃树没出息的是别人,他们“笑话它”,“再不理会”它,嫌它“长得不是地方,,又不好看,想砍掉它”,就连猪也来欺负它“拱折”它;却从来不是奶奶和我,是奶奶发现的它,也是奶奶关键时刻不同意“砍掉它”,还“常常护着给它浇水”,而我,更是无论别人怎么笑话它都“执着地偏要它将来开花结果”,不管它有多丑多弱多“猥琐”都一直把它当成是自己“梦的精灵”,虽然时常遗忘却也时常为它的倔强与坚强感到震惊、喜悦,甚至是感激……

            所以说导读批注中说课文中“多次描写小桃树‘没出息’”是没有依据的,或者说它犯了断章取义的错误,又或者说它偷换了概念,把表示未来结果的“没出息”偷换为“这棵桃树没出息”,可一颗被人种在角落里、没有充足的阳光、却依然努力萌发、顽强成长甚至最后开出花开的小桃树怎能说它是“没出息”的呢?

            当然,批注中的“没出息”是加着双引号的,包含有否定的成分在里面,也并非是真的要说它“没出息”,但这种曲解原文本意的欲扬先抑招人眼球的手法实在有违尊重作者原意的原则吧?这样导读的话会不会给孩子们带来一个反面的范例呢?

            所以我以为这则导读批注的说法实在是欠妥当。当然,把此处作为一个教学突破点也未尝不可哈。课中一思,所思尚浅,望能得大家不吝赐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这棵小桃树“没出息”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bgrr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