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周末我回家,顺便去了姑姑家温居。
其实那天算是庆祝姑姑家乔迁四日之喜。闽南人的习俗是,搬家第四日后要宴请亲朋,会热闹一整天,中午吃卤面,晚上吃酒席。
后来为了响应国家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号召,各个村里都省去了很多习俗。加上姑姑家是拆迁回迁,主套房还没装修好,只是搬去先装修好的房子先住,所以这次搬家非常低调,就叫了几个亲戚去家里坐一坐,我把它叫做温居。
姑姑家的安置房是在他们村的原址上建起来的,我算是亲眼看着这个原本破破烂烂民风淳朴的小村庄如何被建设成这样的现代化小区,我愿自称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见证者。
姑姑是嫁到我们隔壁村去的。以前的隔壁村对我来说是一种非常遥远的概念。记忆中,走路的话,要走很远很远,骑自行车的话也要一直蹬一直蹬,因为爬一个大坡会骑得很费劲,所以劳累的程度跟走路差不多。
像是探险一样,我和哥哥姐姐结伴一同前行,先走过有着冒着浓烟的大大烟囱的机砖厂;路过一片草莓地,调皮的哥哥有时候会下去偷摘几个草莓;然后开始爬一个高高的黄土坡,坡旁边有个大水坑,哥哥跟我说里面有水蛇,我吓得屏着呼吸才敢爬上去;上坡之后走一条两边都是密林的黄土路,有摩托车经过的话会尘土飞扬;走着走着,走到可以看到村口人家的猪圈,那差不多就快到了,只要再走过两个大池塘,从村子戏台前面的路一直走,就能到姑姑家了。
我们几个小孩在小学的时候,很喜欢擅自决定,突然出发去姑姑家玩。但结果常常是到了姑姑家,发现一个人都没有。说姑姑她们村民风淳朴,是有依据的,他们村真的就做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比如我姑姑她家,门从来就不关。所以我们到了姑姑家,自己很自觉地就推门进去,在里面蹦蹦跳跳,看到什么就吃什么。要是有村里人来姑姑家玩,还能顺便招待一下:“我姑姑她们不在家,你改天再来吧!”
但是到了中午开始肚子饿了,姑姑还没回来。但是也没有手机什么的,我就用姑姑家里的电话打电话回家跟妈妈告状:“肚子好饿啊, 可是姑姑还没回来!”妈妈就会说,那你去大姨家看看(大姨跟姑姑嫁到同一个村子来了)。但是一般这时候姑姑就会突然出现,笑嘻嘻地边从外面走进来边说,你们什么时候来的,然后火速做饭给我们吃。 我们吃完又在姑姑家走走逛逛,然后就又长途跋涉回家了。哈哈哈,是不是听着特别无聊,但是那时候小孩子的乐趣就是这么简单。
以前的村庄虽然是比较落后,但是有很多快乐的事和美好的回忆。每年姑姑过节,爸爸他们三兄弟会带着老婆孩子一起骑摩托车去姑姑家热闹热闹,我们这些小孩子可开心了,有好多零食可以吃。村子里到处是鞭炮声,到了晚上大吃大喝,觥筹交错。夜深之后,我们再一起跟姑姑一家告别,然后摩托车咻咻咻一起骑回家。
但是姑姑家拆迁之后,他们暂时租房子住,我们就不便上门打扰了,在这十几年建安置房期间,姐姐们也都出嫁了,我也长大了,渐渐失去了一些紧密的联系,我觉得有些遗憾。好在现在又回迁回来了,我觉得熟悉的感觉又回来了。
姑姑在家族群里叫大家去她家玩,我跟二哥和妹妹就先骑小电驴过去了。现在微信这么方便,这下再也不怕去了找不到姑姑了。以前觉得远的距离,现在非常近,那些机砖厂,草莓地,大山坡早就被夷为平地,建成一条条宽敞的大马路,我们村和姑姑家说到底也就隔着一个大商场,两条大马路而已。到了之后,虽然是新房子,但是感觉还是特别亲切,可能是因为人还是这些人。
我进去四处参观了一下,听到电梯响,姑姑家大门敞开着,一回头看到叔叔婶婶从电梯出来了,我笑着迎上去,说,快请进快请进,请随便参观 随便坐,就当自己家一样哈。然后我妹妹笑我,你还反客为主了,哈哈哈。那当然,我姑姑家就是我家。
然后我跟着婶婶走到了阳台边,婶婶指着小区里的一座庙说,这庙前有个大戏台,以前我们每次去你姑姑家都要路过这个戏台,你还记得吗?当然记得!我顿时有种回忆翻涌上心头的感觉,回头想想其实很感慨的,一个村子,拆得只剩一颗古树,一座庙和庙前的戏台了,四周的山山水水,现在变成了大马路,早就看不出原来的模样了。如果没有这座庙,大家是不是甚至就不记得这个村庄的痕迹了,也不记得它原来的模样了。 然后我就在阳台盯着那座庙盯了很久很久,试图回溯一遍以前我去姑姑走过的路。路的尽头,现在会是在哪个方向?
后来爸爸来了,也站在我旁边发呆。我叔叔说,你爸爸在家呀,我还以为他去上班了,你刚刚怎么不叫他一起来,说完假装要揍我,我笑着抓住叔叔的手,说,他在睡觉,睡醒了自己自己就回来了。我突然觉得现在这样也挺好的,以前路上一片寂寥,总要约着一起来,现在一路繁花,随时想来就自己来了。有空过来泡泡茶,吃吃橘子也挺好的。以后应该多走动,会变得更亲的!
无论时代赋予了我们什么,接受改变也接受馈赠,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