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隐性逻辑——教你快速切换思考方式》这本书提到: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先开始思考解决的方法,而是直接考虑如何排除问题。先思考再行动不可取,应该先行动再思考。
为什么我们习惯先思考后行动?
与其说是老师教的,还不如说我们的认知就有偏差。你之所以习惯先思考后行动,是因为这种模式满足以下2个条件。
1.依赖于过去经验
你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根据以往的经验,这个不靠谱。”“去年我们就是这样做的,今年当然也这么做,没问题的。”
当你以前有做过类似的事情时,你就会依赖以往的经验来判断。一旦过去的经验是不好的,你就退缩了,胆小了,迟迟不敢行动了,因为你害怕了,害怕会出现上次糟糕的情况;而过去经验是好的,你就会掉以轻心,变得盲目自信,想着:“反正我有经验,没关系的”。
与其说你依赖经验,不如说你被经验束缚了。
2.思考为了归纳总结
问你:为什么还没行动?
你说:因为还没想清楚。周围的人不断像你灌输“要思考全面,考虑周全”。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你真的是在思考吗?
《隐性逻辑》里提出:很多人思考其实是在归纳总结。
比如:你很看好这款游戏,觉得客户也会喜欢这种游戏。但是,你只收到了几个客户反馈,然后由此归纳总结道:我已经和客户沟通好了,他们觉得不错,所以,潜在客户肯定也觉得好。
这就是思考产生的陷阱,把个体经验概括为普遍原理;个人的诠释造成了经验的错位,最后排斥不符合自己观点的信息。
先行动再思考,才能真正改变
一般情况下的学习顺序是“先思考后行动”;但是在一个人的改变过程中,学习顺序应该相反。
在改变的过程中,你会先看到结果,也就是改变让你产生了什么样的感受,身边的人对你的改变有什么样的反应,之后你才会开始思考,如何变得更好,把外在经历内在化。
如何做到先行动再思考呢?《隐性逻辑》里提出解决方案:“方法——目标——分析”。采用递减的方法。把复杂问题逐步简单,将“大”目标分成“小”目标。
比如老板交代一个任务和截止时间。
你的解决方式:先写出能想到的主题,能写多少就写多少
下个目标:哪些地方没有写好,需要哪些内容填充
下个目标:整体过目一边,看还需要修改。
以此类推。
事实上,你不可能完全思考全面,等你完全思考全面了,黄花菜都已经凉了。你只有先占了这个坑,有所行动,做出成品。然后根据做出的成品去思考还差什么。这样你才有动力。
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是很难改变的,因为改变需要外在经历。就像为什么坏习惯难以改,因为他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了,在你的脑海里扎了根。如果不是由外而内地改变,我们的自我认知会被过去所禁锢,从而导致思想和行为也无法改变。
改变想法的唯一办法就是做一些之前没有做过的事,而这些事正是之前的想法所不认同的事。
你永远都等不到想透彻,想全面的一天。因为生活不是数学题,有标准的套路。
谈《隐性逻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