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杂感

作者: 71bfeeb32a74 | 来源:发表于2018-06-04 17:43 被阅读123次
    “汉服”杂感

    又一次听人说到“汉服”。

    什么是“汉服”,我一直有点模糊。

    那么先百度下,看看百度百科怎么说(以下来自百度):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赛里斯国的体现……

    当然,看了这么多,我觉得还是有点云里雾里。

    为什么没有大清,难道大清的是满服?那么民国旗袍算什么?中山装算什么,现在的衣服又算什么?

    现在的人又一次提出提倡“汉服”,为什么?

    民族服饰,这个是一个民族的特色,这点毋庸置疑。

    日本和服,是通过学习和改良中国古代服装,以及融入自己民族特色,有了现在日本独特的民族服饰。

    朝鲜半岛的服饰。韩服是通过学习和改良中国古代服装,以及融入自己民族本土服装的融合,经过不断“民族本土化”发展而成的服饰。

    纱丽。是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妇女的一种传统服装,是一种用丝绸为主要材料制作而成的衣服。这是多少个多家,又算那个国家的服装呢。

    纱笼,一种服装,类似筒裙,由一块长方形的布系于腰间。纱笼盛行于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东非等地区。狭义的纱笼仅指马来人所着的下裳。在缅甸等地,称作“笼基”。

    太多的国家都有独特的服饰。也有很多国家因为历史文化等各种因素,多个国家和地区同一种服饰。

    那么汉服呢?

    有必要提倡吗?

    目的是什么?

    难道只有穿着汉服才能体现民族的自信。

    同时,汉服中不包含大清,又为什么?

    汉服,难道紧紧是大汉族的服装吗?

    太多太多的疑问,需要大家一起思考。

    服饰,肯定离不开文化。

    那我们先谈谈我们民族文化,再说说我们汉服吧。

    中华文化,五千年没有断层,三皇五帝到现在。很巧,汉服的崇拜者,也说汉服是从皇帝开始。

    多么巧合。

    这时候,我想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一次改变,一次强国。

    穿什么衣服重要吗?

    我认为,不重要。

    服饰,无非是文化的体现,久而久之,就是文明的彰显。

    如果一味提倡汉服,我们岂不是一味尊古。

    那么我们换个角度,想象下,我们自己的纯正的文明。排除所有的舶来品,那么我们的生活是怎样一副画面。

    在先秦,从地理政权中心的说法: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中原有多大。从夏朝到如今,我们领土是不知扩大了多少。

    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逆向推论。那么,秦国就是西边的蛮夷,记得春秋时期,中原王朝开会,大秦压根被他们看不起。因为,在自称中原的人看来,那就是蛮夷。但是,一统七国的就是秦。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楚国,位于南部,用楚国自己人的话说,他们就是蛮夷,不按你们那一套玩。

    这才是秦汉,你想想远一点,八百年的周,也是来自西方,在当时商的眼中也算是个蛮夷。

    从夏商周到秦汉,是从部族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然后秦汉的士族郡县的转变,也就是一个包容的过程。

    因为包容,我们才有了大汉文明。

    然后再后来。

    五胡入华。

    更加偏远的少数民族加入我们中华民族的家庭,让中国文明进入了病态一般的魏晋南北朝几百年的乱世。

    正是有了这个乱世,才有了鲜卑血统的融合,才有了隋唐的鼎盛。

    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伟大,正是因为,他提出各民族平等的概念。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定,朕独爱之如一。”唐太宗的格局是多么的高瞻远瞩。

    千年过去。我们为什么还分那么清楚呢?

    当然,后面的蒙元、满清确实做了很多见不得光的事情。可是这些事情,我们大汉族做的少吗?

    借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既然是吃人,为什么要用异样的眼光去看。

    当然,清末民国百年伤痛,可谓是伤筋动骨。

    可是,大家是否记得这样一句话,塞翁失马的典故。

    既然我们是健忘的民族,我就带大家回顾一下。

    看看我们的宗教,佛教来自古印度。佛教的传入,我们道教才开始生根发芽。

    在看看我们吃的,多少是舶来品。辣椒、西红柿、西瓜、葡萄、苹果,香烟等等,太多太多都是吸收在创新。如果没有这些外来食品,我们不可能有十四亿人口。中国几千年才几千万的基础,到了明清,全球大航海开始,以及大明七下西洋各类食品的引进,才让人口进入了亿的单位。

    再说一个,工业革命的开始,让全球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然后进入互联网时代,然后物联网时代,然后等等。多少科技的潮流,在近代都是西方人倡导的。难道我们都放弃吗?

    学习与引进,我们历朝历代都在做。如今的我们,更应该包容的眼光去看待。

    中华文明之所以没有断层,离不开我们包容的心。

    离不开我们实用主义的精神。

    衣服不仅仅是好看,主要是实用。可以想象穿着装古的服饰在工厂上班,特别是那些危险性比较高的机械化工作,是多么危险。

    一件艺术品之所以能保留,主要还是在实用的基础上,最求美观。可以去各大博物馆看看,那件古董是一味追求好看,而毫无实用价值呢?

    更何况,现在的汉服有固定的标准吗?那个王朝才是标准?

    所谓的古装戏中的衣服,看起来都是装古。难道汉服也要走这条路线吗?

    民族服装,是一个系统工程,是文化的工程,而不是商家利益的炒作。

    那些穿汉服的,不排除一些不学无术之流,你问她古代服装的知识,也许一问三不知。也许他们自己也不知道他们是汉什么服,只是好玩。

    现在很多人连汉服是什么都不知道。汉服这个概念本身就模棱两可。汉。朝代?民族?名不正则言不顺。很多所谓汉服人士都根本不了解古代服饰的知识,至于说复兴汉服什么的大标题,多为商家炒作,所谓文艺青年的情怀,自己打着爱国愤青口号罢了。现在大部分人穿汉服只是为了博人眼球而已。历史上的汉服哪是这样子。到底以那个王朝为标准。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汉服是这两年突然兴起的,以前只是小众的,最早的汉服大众还不知为何物,甚至大部分人认为是和服,也有人把古装剧戏服当成汉服。而近几年来,国家提出要文化复兴,文化自信,所以就有些人开始搞国学。于是乎只要有关传统文化的都被炒了起来。可是真正了解国学的又有多少呢?大部分只是盲目的跟从,小部分搞风搞雨。一小撮,还是真正有水平的,反而安安静静的研究。这样是乱象纷呈。我以前说过,中国人是很可怕的,动不动就是走两个极端。要么一棒子打死,要么捧上天。而且还喜欢人云亦云,盲目跟风,缺少自己独立的思考。

    此时,我想到了《杨布打狗》的故事。

    原文如下:“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返。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我们中国文明的自信是一套衣服的问题吗?中国文明的认同,主要是血浓于水的亲情小家,以及文化认同的国家。

    记得文学,从诗经、楚辞、诸子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民国现代诗、甚至现代流行歌曲。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服装难道不能这样吗?

    汉服当然有好的一面,自己爱好自己穿就可以了。我们是包容的时代,喜欢就去做。

    做自己,最真我。

    一味的提倡,就毫无价值。

    大家可以想象,我们抛开历史上所有引进,是这样一幅画面。

    “汉服”杂感

    许聪【原创】

    写于6.4  深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汉服”杂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bmy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