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少时读李白的诗、房龙的文集,还有鲁迅等人的散文,觉得他们的文字或者华美,或者质朴,都有力地向人们传达了思想。即使只是闲来翻看,也能让我有所思考。如今当大家谈起这些智者的时候,常常想到的却不再是他们的文字,只剩下他们的名字、抬头、和孤零零的作品名称。
二
几年前互联网上流行过一阵古风文字,颇有市场。辞藻华丽,谈及生活就是浮生之殇,时光微凉;说到人物便是薄凉入骨,书生年华。夸张一点就连吃的也没有被放过,无曼陀夹饼不早餐,晚饭顿顿通花软牛肠。
后来知乎上有人提了个问题:“有哪些句子乍看很美,但或经世事,或隔久时愈发觉得很没道理且尴尬到极致?”。这类文字便一个个成了热门回答。有人总结过一个精辟的吐槽:
无所谓病句、随意用典、不用考虑语法和搭配。要狂用排比、对偶和押韵。要多用生僻词,多用 ang 和 a 入韵。
这类文字有市场,并不代表是精华。
三
这几日在自由行网站上翻看景点评论和游记攻略,不乏引人入胜的经历描写,看了着实有立即出发的冲动。同时我也看到了不少诸如 “卧槽对,我也去过,太 XX 美了太美了”、或者 “啊这太壮观,岸边全都是鸟”,这样的文字。当然,我自己去了那儿,可能也只会这么啊、啊地感叹。
于是我想,我们可能处在一个内容爆炸,语言贫乏的时代。我们的所见变得越来越多,我们所能表达的语言,却越来越简化。
丰富的感受拥挤在狭窄的文字里。就像小说《1984》里的 “新语” 一般。
有幸的是,我们没有失去感受美好的能力,当我们读到 “于万丈高空,和鹰一起盘旋” 这样真实的游记;听到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样的诗句时,依然感受得到背后的美好与磅礴。
语言的魅力是真实存在的。
四
写作与说话不同。很多时候脑子里有很多想法,很多东西,可以滔滔不绝地说,但当我伏于案头,正儿八经地要写些什么的时候,会发现落到纸上的内容很少,很杂乱,甚至可能一个字都写不出来。
所以写作,是整理自己大脑的最好方式。
同时,我们说话的时候,有时会莫名其妙陷入一种危险的 “雄辩逻辑”。说着说着开始脱离本意,反复地说只为证明自己的逻辑,而全然不顾原本要说什么。
语无伦次而不自知,往往便是很多冲突的开始。如莎士比亚所说,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分辨不出任何意义。
写作,不是随意地打点字、说几句话,而是帮助我平静思考的过程。
五
以上这些,便是我开始文字撰写的其中一些原因。用文字去记录,去思考。用文字连接世界和我们。
就像艺术,本质是把感觉的挣扎转变为作品。我们普通人没有这样资源和能力,无法把感觉输出成文字、画作、或者音乐。这也是为什么当我们读文学作品,听音乐的时候,有时会感到强烈的共鸣,因为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于是我脑海里的一个念头越来越清晰,就像下完棋去复盘,阅读后写笔记,做完事反省总结一样。生活之中,也总要写点东西。
这就有了「看台看」的第一篇文章,第一篇文章就像一个仪式,所以我把它称为发刊词。
写作,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
-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