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耳双生
前天晚上,作为中间人,邀约了两位老板一起见了个面。
见面的目的非常的纯粹,就是聊聊彼此手头的项目资源,对接看看,有哪些可以合作的机会。另外,彼此交个朋友。
整个过程,谈得非常的愉快,但确实标题写进去的那句话,最让我记忆深刻。
一听这样的句式——“你们那个年代……”就可以推断知道,说这句话的人,应该是比较年轻的一位。
的确,昨天坐下来的我们三个人中,最年轻的那位,才刚刚三十岁,我们姑且称他为A总。而我请来的另一位,已经五十了,他就称作B总吧。
他们俩在各自的领域,各自的时代中,都很成功。所以,现场交流中,讲出来好多不亚于电影情节精彩程度的故事,令彼此都击掌叫好,相谈甚欢。
当然,永远不可能一谈到底都只有相见恨晚英雄所见略同,一定要加上冲突和碰撞,故事才更加的立体和丰满。
他们之间最大的分歧,就来自对具体商业机会操盘手法的不同理解。
出现分歧,也是必然的。每个人其实都习惯在自己既往的成功模式中,这是人性。
这也让我又想起一个不知从哪里听来的论调,是关于公安机关对犯罪分子的一种判断:罪犯在第一次作案得逞之后,一般而言,犯罪分子的后续作案,都会用第一次成功的作案手法。因为那样的手法会让犯罪分子觉得更有安全感。久而久之,也能让公安机会抓到蛛丝马迹。
我个人的感觉,上述理论,也成功解释了为什么那么多商业评论家和理论家,会在事后总结许许多多的商业模式和成功经验。确实,一个人用的招数,是会有统一性和持续性的。
所以,昨天两位年龄差距20年的人,自然会有强烈的时代感。
一位出身草莽,刀口舔血般在传统行业中摸爬滚打几十年,随便一个故事,就代表着一段传奇。一位托身于移动互联网大潮,短短两年时间,竟完成了传统行业拼命十年恐怕都难以想象的商业结果。
其实,在我看来,我这样一个居于其中的人,收获更大。
我似乎看到了我的将来,又似乎看到了我的过往。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感觉。
在座的两位所讲的东西,我并不清楚他们之间会是怎样一种感受。但与我而言,确实都有感同身受的感觉。
无论是作为老大哥的B总讲的上世纪那个改革开放初期如何兄弟情义江湖风云般的做生意,还是作为年少有为代表的A总口吐莲花侃侃而谈互联网商业模式客户裂变的心得,都是身处两个时代之间的我能够快速有代入感的。
其实无关成功与否,年轻人在生命长度经历上的不可兼得,可能也造就了所谓的“狂”吧。A总的那一句笑谈:“你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我和B总同时放声大笑。
A总还补了一句:“我比较年轻,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了,您别嫌我狂啊!”
B总边笑边说:“没事,你说得对的!我那个时代,早就过去了!”
确实,这并不是B总的自谦,我从他看对面的这位小伙子的眼神里,读到更多的还是赞许。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玩法,每个年龄段也有每个年龄段的玩法。也难怪,这个时代的楷模马云都被当做了教父,虽然他运作的是一家互联网公司。
马云也提出来不同年龄段的商业定位:20岁跟人干,30岁帮人干,40岁自己干,50岁扶持年轻人干。这是需要人生历练才能有的体悟。
前天晚上的这一场饭局,让我再度领略到了这个时代变迁的魅力。我们其实都身处在一个非常美好非常有机遇的大的时代之下。我们是得益于时代的一群人。
这样的时代中,有人成功有人失败,这也很正常。有人看过云起有人梦想巅峰,这也正常。
但在这样的时代中,如果再去抱怨什么生意难做的话,就实在没有必要了。找不到商机找不到方向,只能找自己的问题。
感恩两位总们,让我一夜看到了昨天、今天和明天!我也该寻找到自己所属的那个时代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