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红楼一曲终是梦,曲终人散各投林

红楼一曲终是梦,曲终人散各投林

作者: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0521 | 来源:发表于2020-02-18 22:21 被阅读0次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我想,起初读红楼梦也许就是被这些诗词所吸引吧。当时的我不知道这些诗词好在哪里,亦或是,它们想表达什么,但就是有一种莫名的、发自内心的喜欢,随着着年岁的增加,读的次数的增加,我对于人物的理解,故事情节的体悟程度也随之增加,也更加喜欢这样的一本书。

            读《红楼梦》时,总是有一种似真似幻、似实似虚的感觉。本书开头就写到“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 ,撰此石头记”作者明确指出,书中所写乃是经历过的梦幻之事。又如后文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一节中的所见所闻,有更感觉是虚的,就像是一场梦一样。可是,这本书中描写的情节又是那么的详实,让我读起来有一种身在其中的感觉,仿佛自己就在大观园中与宝玉对话,仿佛我亲身经历了贾府的兴衰,见证了人物的喜怒哀乐。

            初读黛玉就觉得甚是可人,甚是招人喜欢,我觉得最大的原因就是她的“真”。可能有的人会说,黛玉太过于小心眼,其实我觉得这正是林黛玉真的表现。最直接的应该是送宫花那回里,黛玉说:“我就知道,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有人觉得黛玉平白无故地就闹脾气,其实不然。送宫花时薛姨妈交待的很清楚,剩下的四枝给凤姐,为什么凤姐是四枝?送到最后的有四枝,自然让人挑不出不是,薛姨妈为人处世那是相当精明的。问题就出在了周瑞家的这,顺路是先送了三春,然后呢?她就专门的跑去巴结凤姐了。黛玉的这一句话,说的是一针见血,因为不管怎么论,这宫花既然小姐们都有,怎么论也不能最后的才给她——这回里她的父亲林如海还在世且身居要职,所以这时黛玉在贾府并不是寄人篱下,是客居,贾府下人办事哪有先主后客的道理。再说黛玉也是独生女从小娇养惯了的,颇有些官家小姐的傲气,清高和任性,能受得了别人明显的不把她放眼里?所以在周瑞家的这儿立个威那是再自然不过的。这是黛玉的真性情,不藏着掖着,表里如一,毫无心机。我想,这也是宝玉喜欢黛玉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吧。而宝玉也是个真性情之人,在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章中就可见一斑。贾政职责宝玉不知清幽气象之美,宝玉却和贾政“杠”上了:“老爷教训的固然是,但古人常云‘天然’二字不知何意?”贾政对宝玉的教育,是批评式教育,即使觉得宝玉做的很好,也训斥他。而宝玉和父亲较真,坚持自己的想法,是真性情的表现。俩个人同为真性情,故而也会有志趣相投,心生爱慕之意。

            其二,黛玉的才气和颜值也是让人喜爱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对于黛玉的美,我觉得那是一种柔弱之美,是有一种仙气的美,超凡脱俗之美。曹雪芹在林黛玉进贾府那一章就已经进行了详细的描写“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如弱柳扶风。心比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后文更是写到黛玉的容貌是“秉绝世容姿,具稀世俊美”。漂亮的女孩子又有谁会不喜欢呢?黛玉的才气更是不用说。正如判词中所言“堪怜咏絮才”,黛玉的才气是不可否认的。当时元妃省亲时也说了黛玉之诗“与众不同”。她替宝玉所作之诗被元妃列为所作四首诗之首。苏轼有言:“粗增大布裹天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林黛玉作为一个集才华与颜值于一体的大家闺秀,让人如何不爱。有人说,林黛玉爱发脾气,可是这也不正她的可爱之处吗?

            相比于黛玉,我觉得宝钗是可怜的,她也是一个受封建礼教迫害的可怜之人。自己爱慕宝玉,可是宝玉心心念念的却是林黛玉,在黛玉死后,宝玉遁入空门,空 在这样一个大家族之中,生存是何其的不易。宝钗自幼失去了父亲,妈妈软弱不顶事,虽有个哥哥薛蟠,却很是不争气,到处惹是生非,刚一出场就因为争抢香菱打死了人,幸亏姨夫贾政的疏通,才躲过这场人命官司。家庭的不如意使宝钗养成了低调含蓄、温和内敛、懂事顺从的性格,也懂得如何去察言观色。其实宝钗真的是生不逢时,若是生于当今之世,相必定是一位女强人。薛宝钗虽然出身于商贾之家,但自幼读过了很多的书,有很广博的知识,诗文上的造诣也是颇深的,也有很深透的见识。如元妃省亲一节中,宝玉奉元春之命以“怡红院”为题赋诗,宝钗叫宝玉将“绿玉”改为“绿蜡”,并说出“绿蜡”出自唐代名诗人韩翝的“冷独无烟绿蜡干”,成为宝玉的“一字师”。和王熙凤相比,薛宝钗管家之时手段不似王熙凤那般狠辣,她的方式却和风细雨的,于沉稳中不失锋芒。薛宝钗更注重于人际关系的处理,在与探春、李纨共同理家的时候,沉稳谨慎,不冒然出头,她悄悄地安居于幕后,不显山不露水,却也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例如施小惠全大体。她说管理大观园的婆子们得了利益,也要将收益中的一小部分分散于其他没有营生的老嬷嬷,防止她们心生不满,对新政搞破坏,或者消极怠工。从这点看,宝钗对于人性真是体察到了极致。宝钗的相对温和的管理手段适用于方兴之家。一个企业或者家族正在刚刚上升的阶段,需要广施恩德,收买人心,鼓舞士气,让大家都心悦诚服为自己效劳。而且,在利益上,宝钗懂得权衡,懂得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例如当贾环和莺儿发生矛盾时,虽然宝钗心里明白是贾环的不是,也在心底里厌倦贾环,但是最终还是选择指责莺儿。何也?因为身份差别,贾环虽说不是嫡子,但再怎么说也是贾政的儿子,贾宝玉的弟弟,她明白以后若是想嫁给宝玉难免要和他们打交道,所以得笼络人心,于是她选择了责骂莺儿。莺儿对自己再好,再忠心,也只是个小丫头罢了。权衡利弊,决定帮贾环,这正是她聪慧、懂取舍之处。

          《红楼梦》结局可以说是悲剧,只能慨叹一句世态炎凉,树倒猢狲散。贾府兴盛之时,贾母尚在之时,王熙凤是何等得意。贾母死后呢?王熙凤应了那句判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落得个凄惨的结局,何等凉薄!正的是曲终人散各投林。

            曲终人散,曲中所唱之人,又有谁逃出这宿命的安排呢?真希望《红楼梦》只是梦一场。 忽觉秦氏对凤姐说的一番言语,很是有理:“月圆则亏,水满则溢。”世上无事可“永保无虞”。正如这朝代更迭,总是从初期到全盛再到衰败,从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大唐……无一幸免,一生不会总是阴霾亦或是阳光,必会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之时,也会有“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的不得志。所以人生就仿佛是一杯醇香的咖啡,既有醇香的甘甜,也必定有苦涩的滋味。有人时常觉得人生凄苦,可没有这苦,那怎会感受到成功到来时的快乐。 若人的一生只知玩乐,终老一生,死前才去遗憾人生苦短碌碌无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家道中落,未尝不是好事,死前至少可以说,“因曾度此落魄生活,故吾此生没有白活。”

          读罢红楼,悟出些许人生至理,只觉受益匪浅值得诸君仔细品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红楼一曲终是梦,曲终人散各投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bonf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