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听书,忽听到林清玄大师说起《红楼梦》那首《飞鸟各投林》,心中一阵惆怅,脑海里黛玉葬花的情景忽现,耳边仿佛传来女子凄清的低吟浅唱。内心的躁动不安驱使我再次翻开《红楼梦》,细细回味黛玉在寄人篱下中的焦虑与迷茫。
早年读《红楼梦》,完全是应对高考。每天抱着厚重的《红楼梦》,啃读着其中生涩隐晦之语,一股“对牛弹琴”之感油然而生。虽内心排斥,但读到精彩之处,还是拍手称快。每读《红楼梦》,最爱的便是探春。她工诗善书,趣味高雅,建立海棠诗社,与姐妹们谈诗做诗;她主持大观园改革,有经世致用之才,真正体现出“巾帼不让须眉”之势;在抄检大观园时,维护自家丫头,并发表了“百足之虫论”,道出了贾府衰落的真正原因。在这繁华的贾府,真正的苦处恐怕也只有探春自己得知了,一位庶出女子,又何德何能在封建男权主宰的时代活出真正的自我呢?
我曾迷惑于黛玉的多愁善感;宝玉的公子多情;宝钗的处事圆滑;探春的精明能干;迎春的软弱无能;惜春的悲观情怀;妙春的清高孤傲;王熙凤的泼辣能干……每个人物个性鲜明,在世俗庸化的封建体系下,各自命运却不能自我主宰。
与探春相比,黛玉多愁善感,悲观,早期,总觉得《葬花吟》有种“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味。时间总会给人以沧桑感,厚重感。如今的我虽没有而立之年,却也过了懵懂的二八年华,再看《葬花吟》,心中已了然。
葬花是黛玉怜悯自己的方式,更多的是对命运不公的哀叹。想到自己会落到“如花落地无人问”的凄惨境地,更是悲凉。落花本无情,人怨也凄清。犹记得竹子开花的故事,虽未曾见过,听来想着也甚是感动,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将最美的回忆留给人间。而黛玉在弥留之际,孤独与落寞,只有紫娟一人陪同,嘴里恋恋不忘喊着“宝玉,你好……”。与之鲜明对比,则是贾府另一边“金玉良缘”的喜庆热闹。当我读到这里,唯有心酸与感叹。人这一生,在人间走了一遭,最后离开时,嗔痴贪恋人间的一切,心里诸多事情放不下 ,这难道不是人的可悲之处吗?
黛玉对人生死亡之“悟”实在透彻。我一直认为死亡离我们相距甚远,但,事实的残酷打破了我如梦的单纯想法。在经历了至亲离开的悲痛后,我似乎对人生又有了新的认识。一生的时光究竟有多久,谁也不清楚,一生会经历多少,没人知道,但,唯有做到“心美,情深,境明”,以一颗宽容的心对待万物,莫因小事动怒,伤了身体。钱财乃身外之物,莫要视钱如命,要懂得,生命的高尚是无价的。人是否轮回,我不知道,我们所在这一世,是触手可及的,生活是公正的,没有过不去的困难,也没有永远的幸福,保持一颗平常心,乐观看待生活,学会“看透”生活,看淡生活。
《葬花吟》乍看是黛玉为自己命运的描摹,而这背后,隐藏的是对命运的态度和生活的心态。花落,花开,本是自然现象,若黛玉能像龚自珍那般“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也许,生活又不一样了吧?
落花无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