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的罪与罚

作者: 北堂野望 | 来源:发表于2017-07-06 08:54 被阅读276次

我们一生会有两个家,一个是我们从出生到成长的家庭,里面有爸爸妈妈兄弟姐妹。另一个是我们自己因为婚姻组建起来的家庭。

第一个家就是原生家庭,第二个家就是所谓的再生家庭。

                                                      ——题记


尼采曾说,"孩子犹如一张纯洁的白纸,他们的思想行为完全由环境和教育形成",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


01

第一次接触到原生家庭这个词,还是因为一位老友y在谈学校教育的文中提到的,原以为它离我们很远,后来发现它其实离我们很近。

原生家庭给予我们的一切,小至影响到我们性格和习惯的养成,大至往往会决定我们的一生。

还记得我曾在写《生而为人,我很抱歉》一文中,阴暗而晦涩的表达过这种意思,松子悲惨的一生,从她童年的生活开始,也许就已经注定,她也曾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孩子,但由于父亲对妹妹久美的过分关注,忽略了她的感受。她因为对妹妹久美的嫉妒,感受不到来自于父亲和妹妹的爱,还有来自于家庭的温情。渴望被关注,所以竭力的讨好身边的每个人。太渴望被爱的感觉,哪怕是被毒打,被辜负,都因为舍不得那份温情而放弃反抗,哪怕是唯一的一次反抗,也给自己带来了长达八年的牢狱之灾。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她在弥留之际,会写下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这八个大字吧。

一个人是地狱,两个人也是地狱,两个人总比一个人孤孤单单的好。

原生家庭里,她极度缺乏爱和关注,以至于走进社会,得到异性一点关心,就如同抓住救命稻草,不敢放手。

02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两位朋友Z和C,她们都是来自于父母离异的家庭,不过区别的是,一个从小缺乏父爱,一个从小缺乏母爱。但她们的性格,都受到了来自于原生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

朋友Z因为原生家庭的原因,从小就不太喜欢和异性过多的接触,哪怕是走出了小乡村,有了和更多异性接触的机会,她也始终不敢踏出第一步。所以这么多年来,她一直没有恋爱。哪怕是对于婚姻,她也只是单纯的想找个人过日子,只要气场相近不相爱也行。她的择偶标准曾经一度让自己感到惊讶和悲哀,她说:“我也许会找个自己不爱的人在一起生活,这个社会的诱惑太多,所以即使最后他出轨了,我也可以不在乎,但假如是我爱的人,我害怕自己的天会塌下来。”

朋友C来自于深圳,因为只有一面之缘,她一直不肯透露自己的真实姓名,只知道她的昵称叫做楚怜,大致意思是楚楚可怜吧。初遇她时,我正在上海,那时的自己因为是份实习工作,在高消费水平的上海,每月也只有可怜巴巴的3000多,彼时的她,是一名酒吧坐台,每月可以达到一万多,她邀请我去订台,除了囊中羞涩,更因为自身对酒精过敏,被我善意的拒绝了。

最近知道她的消息,来自于一则朋友圈消息,她因为和前男友分手,因为经济纠纷对前男友进行讨伐。此时的她,已经有了现在的男友。相对于前一位朋友对感情的保守不同,她对感情的态度很淡然,喜欢就在一起,不喜欢就离开。对于婚姻,她从来就没有想过。因为父母失败的婚姻,她将婚姻当成了一把枷锁,而她喜欢自由。

人之初,性本善。无论是朋友Z也好,朋友C也罢。她们都是来自于父母离异的家庭,她们从小得到的爱和教育就不完整,换而言之,她们都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长大以后,极度的对婚姻缺乏认同感,对家庭缺乏归属感。

03

说巧不巧,我的家也是一个战场,就算我因为在外求学,在家的时间很短,父母也会在那仅有的几天,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吵得不可开交,因为从小就是如此。

可怜母亲的懦弱与无助,憎恨父亲的蛮不讲理和“大男子主义”,甚至一度想和这个家“断裂”,尤其是在历经了上海的实习,认识了朋友Y,从他那里知道了并看到了许多自己,不曾看到知道的东西。

但也渐渐发现了另一个悲哀的事实:家庭阴影对我的影响已经根深蒂固。

我无法控制习惯性的对别人充满怀疑和猜忌,无法摆脱母亲从小给我灌输的“穷人”思维,因此没有勇气踏出第一步,一次次和自己心爱的人和物失之交臂。甚至会在一些时候使用父母的方式思考、攻击,潜移默化地变成了自己发誓不会成为的人。

终于,我陷入了轻微抑郁,看到高的地方就莫名有俯身一跃的冲动。直至最近,见证了两场学生坠楼事件,血淋淋的场面,以及学生亲人无力的哀嚎,麻木的心渐渐苏醒。

一个念头冒了出来——我不能这样

似乎是因为有了所谓生死边缘的体会,我开始自救,因为我想活着。

我鼓励只会在空间碎碎念的自己,加入到简书这个大家庭,交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拼命看书,在书中窥见自己的渺小和宇宙的浩渺。尤其是坚持看完《人类简史》这本书后,我不再会断章取义地看人看事看世界,想通了许多;我强迫自己走出去实践,在街头做过小活动,发过小广告以及和自己喜欢的人告白……慢慢发现自己性格还算坚韧,思维也不算狭窄,原来我没那么差,还算有救。

渐渐地,我似乎跳出了自己对自身的一种思想的束缚,改变自己,从改变思维做起。

二十多岁,在三观还未完全建立、眼界还未开阔的时候,是自我重塑的不错时机。请坚定地并且乐观地,勇敢和勤奋地触碰除了家以外的世界,这也许是自救的最好途径。

04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大部分的父母,只是教会了孩子如何生活,却没有教会孩子,什么是快乐。


原生家庭的罪与罚,难道真的要充满抱怨和断裂吗?

这一切从我开始读历史和听长辈讲那个年代的故事,我再也恨不起这个家了。

我的父母全是农民,小时候因为家里穷,很早就出来务工了,他们从小受到的教育,以及他们的是非观念,除了从别人口中所知道的,大抵就是爷爷那辈传给他们的吧。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生活过早的把他们拖入生活的泥淖,二十出头甚至更早,突然受父母之命背负起一个家庭,拿着微博的工资艰难生活,努力工作仍逃不过捉襟见肘的窘迫,他们那样的惊慌失措,锅碗瓢盆碰撞在一起,全都是梦碎的声音。

妻子面对生活的艰难,渐渐怨声载道,年轻的丈夫从不知道怎样面对家庭,茫然失措。生活渐渐幻灭了所有希望,变成揉碎理想的战场。

不管这是时代的悲剧还是家庭的悲剧,但我现在所拥有的生活,很可能已经是踩在他们肩膀上,所能得到的最好的生活。

现在的我,除了极少数时刻,我已经不再抱怨这个家庭,真诚地选择理解和原谅,并尝试寻找全新的途径去改善关系。我坐下来和父母谈心,寻找问题源头并设法解决,让他们不再过于否定这个家庭存在的意义。

可能这一切努力收效甚微,但做了总好比什么都不做。

而且其中更重要的意义——人很容易沉迷于某种念头或者情绪无法自拔,但当我鼓起勇气开始面对,开始看清父母,也就看清了自己。

当某天我真正准备原谅父母的那一刻,我才真正饶恕了过去的自己。

05

曾经有一段时间,央视做了一则特别新闻持续报道,就是考察全民的幸福指数。结果民调显示,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经济水平提高了,幸福指数却相对以前下降了。

改革的春风惠及中华大地,开放城市港口以及经济特区的设立,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为了生存涌向城市,由此衍生出来的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产生。老人历经沧桑,三观早已成型,可儿童却不一样,他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据调查显示,那些从小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犯罪率普遍偏高。留守儿童从小因为父母爱的缺失,容易导致两种极端。

一种是表现地很早熟,过早的懂事异于同龄的孩子,知道父母的辛酸和不易,主动承担一些责任,可却失去了一个孩子本该有的幸福童年。
另一种则是表现地很叛逆,孩子的逆反心理,也是在寻找一个心灵上的慰藉,渴求被尊重,但更多的是渴望被关注。仿佛我越不听话,父母才会更多的关心我。

06

当然,关于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原因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许多年轻朋友都会遇到,对于原生家庭不幸福,是选择逃离还是妥协。我想说,二者都不是。我们应该选择谅解,但不等同于妥协。我们,或多或少都会带着原生家庭的烙印生活,无法逃离,无法规避。我们的父母,已然如此,我们无法苛求他们改变。但我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我们,今后也会是我们孩子的原生家庭。

父母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自己得努力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此刻,让我们一起努力,给孩子一个幸福成长的原生家庭。

相关文章

  • 原生家庭的罪与罚

    我们一生会有两个家,一个是我们从出生到成长的家庭,里面有爸爸妈妈兄弟姐妹。另一个是我们自己因为婚姻组建起来的家庭。...

  • 原生家庭的罪与罚

    父亲母亲,在我心中,一样的分量 他们之前的恩怨是非对错,我已不想去想 生命那么长,把时间都放在恨上面 多么累,多么...

  • 如果岁月可以回头

    原生家庭的罪与罚 身边有这样的朋友,父亲脾气很怪,经常和母亲吵架,还使用家庭暴力。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

  • 日更203:原生家庭的“罪与罚”

    母亲去世早,我18岁离开家,有三十多年没有和父亲生活在一起。第一次清晰地看到原生家庭的影响是父亲住院期间。 我一直...

  • 父母皆祸害|原生家庭的罪与罚

    「父母皆祸害。」 原句出自英国作家尼克·霍恩比的小说《自杀俱乐部》,讲述一名少女与父母间极度紧张的亲情关系。 20...

  • 和原生家庭说再见

    那什么是原生家庭呢?原生家庭即指父母的家庭,儿子或女儿并没有组成新的家庭,这样的家庭泛指原生家庭。 和原生家庭相对...

  • 对原生家庭痛斥是欲加之罪吗?

    不知道为什么,最近大家都在谈论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对人生的危害、原生家庭是原罪、原生家庭无法摆脱之痛等等。 原生家庭...

  • 原生家庭如何影响我们?

    原生家庭如何影响我们? 如何处理与自己原生家庭的关系? ➖➖➖➖➖➖➖➖➖➖➖➖➖➖➖ ️原生家庭如何影响我们? ...

  • 没有坏的原生家庭,只有不愿成长的人生,让心理成长避免成为巨婴

    把原生家庭分为好坏,并试图通过批判原生家庭来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这种观念是不可取的!因为原生家庭只是个概念,在心理...

  • 《超越原生家庭》读书笔记

    罗纳德·查理森《超越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为一个人出生和成长的家庭,虽然我们会离开原生家庭,但是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我...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原生家庭的罪与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bothxtx.html